近日,人工智能的影子再次出現在了一個新的賽道。5月6日,15部作品被授予普利策新聞獎,其中兩位普利策獎獲得者在報道中使用了人工智能工具。調查新聞開始依靠機器學習,標志著新聞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據報道,在今年普利策新聞獎45名決賽入圍者中,共有5人在研究、報告或起草故事時使用了人工智能工具。雖然在全美各地的新聞編輯室針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評價褒貶不一,但從得獎情況來看,這一方式仍有其可取之處。
普利策獎負責人馬喬里·米勒 (Marjorie Miller) 在尼曼新聞實驗室網站當地時間5月9日刊發的采訪中表示,此前并沒有注意到任何關于直接使用人工智能的先例,先前的數據顯示,獲勝者可能使用了低級的機器學習應用程序。但此次是第一次明確提出這個問題。這也促使普利策中心進一步關注調查記者對人工智能的使用情況。
據尼曼新聞實驗室網站稱,獲獎作品之一是來自非營利組織“City Bureau”和“隱形研究所”(Invisible Institute)記者的調查文章《在芝加哥失蹤》,他們在調查中使用了機器學習,深入研究了數千份警察不當行為檔案。另一個是《紐約時報》的視覺調查部門,利用數據驅動的視覺模型,根據視覺線索識別約907公斤重的炸彈彈坑,揭示了炸彈襲擊加沙平民安全區的情況。
其他三名決賽入圍者也將人工智能融入到他們的報道中,涵蓋颶風伊恩、佛羅里達州退休社區的問題以及美國的槍支暴力等主題。
在采訪中,這些普利策獎獲得者強調了人工智能在調查性新聞中的積極和建設性作用,同時他們也表示,人工智能并未完全替代人類工作,數據工作必須扎根于“真實的人”。
基于特定社區的數據新聞
《在芝加哥失蹤》獲得了今年的普利策獎地方報道獎(Pulitzer for Local Reporting),該系列揭露了芝加哥警察局在調查失蹤和謀殺黑人婦女方面的系統性失誤。“City Bureau”和“隱形研究所”經過多年的調查,利用名為“朱迪”的機器學習工具來分析2011年至2015年警察不當行為記錄和檔案中的文本,最終得出了重要的發現。
“隱形研究所”數據主任崔娜·雷諾爾德泰勒(Trina Reynolds-Tyler)透露,“分析文本主要是那些含有敘事內容的文件。”
雷諾爾德泰勒早在2021年就開始開發“朱迪”,來自芝加哥社區成員的200名志愿者閱讀并手動標記了不當行為檔案,創建了“朱迪”的訓練數據。
四年后,“朱迪”分析出54項與失蹤人員有關的警察不當行為案例。這54個案例成為了《在芝加哥失蹤》報道的路線圖。它們證實了近年失去親人家庭的痛苦被忽視。事實證明,這些案例并非孤立,而是芝加哥警察局系統性失敗的一部分。
雷諾爾德泰勒認為,選擇社區成員作為志愿者非常關鍵。雖然他們不是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家,沒有使用描述機器學習算法的語言,但他們擁有外包數據標記者無法獲得的經驗。“數據工作必須扎根于真實的地方和真實的人。”
在談到調查報道中采用人工智能時雷諾爾德泰勒表示,“我們必須讓人們與我們一起走向未來。人工智能可以幫助你看到你需要看到的地方,也可以幫助你尋找答案。”
利用人工智能“大海撈針”
在另一個普利策獲獎案例中,《紐約時報》的視覺部門于2023年12月發表了一篇關于加沙沖突的報道。該團隊訓練了一種工具來識別重達907公斤的炸彈留下的彈坑,這是以色列在加沙造成大規模破壞的主要武器。研究小組利用衛星圖像在加沙南部,特別是在被標記為對平民安全的地區發現了數百個彈坑,揭示了以色列軍事行動的影響。
在團隊中,研究計算報告方法的記者伊尚·賈維利(Ishaan Jhaveri)說:“人工智能工具本質上只是強大的模式識別器。”他解釋說,如果需要為一個調查項目梳理大量的材料,可以訓練一個人工智能算法來知道你在尋找什么樣的模式。
而在調查中,賈維利的團隊使用了目標檢測算法。他們轉向第三方平臺Picterra去訓練算法,該平臺允許他們在衛星圖像中手動選擇彈坑,慢慢地訓練Picterra,使其自動地做同樣的工作。
調查組最終發現,截至2023年11月17日,在加沙南部有200多個符合描述的彈坑,對在加沙南部尋求安全的平民構成了“普遍的威脅”。
談到對人工智能的使用,賈維利說:“我們沒有使用人工智能來替換本來可以手動完成的工作。我們之所以使用人工智能,是因為它可以幫助調查記者大海撈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