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凌晨,光伏硅片行業的龍頭企業TCL中環(002129.SZ)披露了一份令人震驚的財報公告,巨虧近百億元的數字,如同一記重錘,砸在了市場的平靜湖面上,泛起層層漣漪。這不僅超出了公司此前預告的“最差業績”,更是讓整個行業為之側目。在光伏產業蓬勃發展的浪潮中,TCL中環的這份成績單,仿佛是一朵突兀的浪花,逆流而下,引人深思。
TCL中環的2024年,就像一場跌宕起伏的戲劇,充滿了轉折與挑戰。曾經,它在光伏硅片領域一路高歌猛進,從2019年至2023年,營業收入從169億元飆升至591億元,歸母凈利潤從9億元增長至34億元,毛利率穩定在20%左右,硅片出貨量更是從30GW增長至114GW,一路高歌猛進。然而,2024年卻成了它的一道坎,營收同比減少51.95%,凈利潤虧損98.18億元,這一數字,如同一記耳光,狠狠地扇在了曾經的輝煌之上。
在這場“陣痛”中,TCL中環面臨著多重困境。行業供需的持續錯配,如同一場無情的風暴,將產業鏈的價格逐步吹至現金成本以下。硅片業務,作為公司的核心,毛利率從2023年的22%暴跌至負20.53%,這一跌幅,猶如從山頂跌落谷底,讓公司新能源光伏材料板塊自二季度初便陷入了毛利虧損的泥沼,并加速滑向現金成本虧損的深淵。與此同時,新能源電池組件業務板塊也未能幸免,產品轉型慢于市場需求,產銷結構與規模不達預期,營收同比減少37.57%,光伏組件出貨量僅為8.3GW,成為拖累經營業績的另一塊巨石。
子公司Maxeon的業績負向影響,更是雪上加霜。歐美市場價格的持續下行,Maxeon經營模式及供應鏈布局轉型調整的緩慢,以及組件業務進入美國市場被退回等事件,如同多股繩索,緊緊勒住了Maxeon的脖子,使其業績大幅下跌。而公司自身經營戰略的偏差,以及一些經營決策的失誤,更是為這場危機添了一把柴。2024年上半年,公司以高開工策略參與市場競爭,庫存積累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減值壓力也隨之而來。當期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資產減值等高達44.34億元,這一數字,如同一座大山,壓在了公司的財務報表上。
然而,TCL中環并非沒有努力。自2024年三季度起,公司積極調整產銷策略,帶頭踐行行業自律,理性參與市場競爭。2024年末,公司存貨占比從年初的6.53%下降至5.04%,這一變化,如同一絲曙光,穿透了陰霾。2025年一季度,公司已實現經營業績環比改善,這不僅是數字上的變化,更是公司信心的體現。董事長李東生在2024年報中表示:“相信2025年電池組件業務能夠取得更好的發展。”公司計劃將組件產能升級為Topcon組件、BC組件產能,這一戰略布局,如同一場及時雨,有望為公司帶來新的生機。
盡管遭遇了重重困難,TCL中環的全球化戰略卻并未動搖。在全球光伏產業的舞臺上,它依然堅定地邁出步伐。投資布局中東,控股Maxeon開拓美國市場,這些舉措,如同在黑暗中點燃的火炬,照亮了公司前行的道路。與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PIF)全資子公司RELC、Vision Industries達成合作,共同建立海外最大規模的晶體晶片工廠,這一項目,如同一顆種子,播撒在中東這片肥沃的土地上,有望在未來結出豐碩的果實。而Maxeon的重組,剝離美國以外的市場和制造業務,專注美國市場,這一戰略調整,如同一場手術,精準地切除了公司的“病灶”。
董事長李東生曾提出“不出海就出局”的觀點,這一觀點,在新的經濟環境下,顯得尤為深刻。他認為,全球化發展是中國制造的戰略發展方向。企業“出海”,不僅要將產品賣到外國市場,更要構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深化海外本土經營,塑造全球品牌形象,增強全球競爭力。這一理念,如同一盞明燈,指引著TCL中環在全球化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然而,全球化之路并非一帆風順。TCL中環在2024年報中預警,Maxeon輸美光伏組件被海關退回事件,對其業務、供應鏈及財務穩健帶來了重大影響。公司經營短期內面臨較大壓力,需要花一定時間重新構建輸美供應鏈,未來戰略和經營目標的實現存在不確定性。但面對困難和問題,公司正在努力轉變經營理念、推進業務變革。2025年一季度,公司已實現經營業績環比改善,這一變化,如同一縷春風,吹散了陰霾,讓人們看到了希望。
TCL中環的2024年,是一場艱難的“陣痛”,也是一次深刻的反思。在這場危機中,它失去了曾經的輝煌,但也收獲了寶貴的經驗。面對未來,它依然堅定地走在全球化的道路上,用行動詮釋著中國制造的決心與勇氣。正如董事長李東生所說:“公司堅定推動全球化戰略,正在調整全球產業布局,積極推動海外供應鏈建設,強化核心能力應對挑戰。”這不僅是TCL中環的宣言,更是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化浪潮中的一次勇敢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