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深刻改變了知識生產與傳播的方式,閱讀的形式和體驗也發生著巨大變化。作為人才培養主陣地,高等教育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深刻洞察:在人工智能重塑知識生產與傳播范式的今天,閱讀的獨特價值和時代意義。
守正固本:在人工智能時代堅守“立學以讀書為本”
當人工智能可以即時生成摘要、提煉觀點時,人類為何仍需堅持深度閱讀?答案就在于,閱讀不僅是信息的輸入,更是思想的淬煉過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啟智增慧、培養道德的重要途徑,可以讓人得到思想啟發,樹立崇高理想,涵養浩然之氣。”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閱讀在個體成長中的深遠意義。
作為知識傳承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閱讀始終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既是教育之基,更是實現“五育并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支撐。從孔子“韋編三絕”到朱熹“讀書百遍”,從張之洞“讀書宜有門徑”到陶行知“生活教育”,無不彰顯讀書育人的永恒價值。人工智能或許終將改變閱讀的形式,但文字承載的人類情感、思想碰撞的智慧火花、文化傳承的精神血脈,永遠無法被算法替代。
重慶大轟炸期間,重慶大學師生在防空洞里堅持舉辦“沙坪壩讀書會”。這份在硝煙中堅守的求知精神,歷經八十余載仍薪火相傳。2024年,重慶大學全校圖書借閱量達17.9萬冊,數字文獻下載總量為3460.15萬篇。這種跨越時空的文化傳承,生動詮釋了重慶大學“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辦學理念,彰顯了閱讀在知識傳承與精神塑造中的永恒價值。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面對人工智能技術迭代升級,青年學生更要珍惜韶華、潛心讀書,主動加快知識更新、優化知識結構,在快節奏中“慢”下來,在碎片化中“深”下去,以閱讀獲取知識、啟智增慧、培養道德,以書香涵養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
融合創新:技術賦能探索人工智能時代閱讀新范式
在人工智能時代,數字閱讀已然成為推動“全民閱讀”的重要引擎。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智能推薦算法創造的“信息繭房”正在悄然消解思維的多樣性,部分群體因過度依賴生成式技術工具正面臨獨立思考能力退化與原創動能衰竭的雙重困境。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高等教育要牢牢樹立“育人為本、技術為用”的教育理念,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以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用數字技術推動閱讀學習提質增效,培養青年學生“把書讀厚再讀薄”的深度學習能力和“讀書破萬卷”的跨學科思維能力。例如:善用智能推薦系統精準獲取學習資源,活用交互式學習平臺快速掌握核心內容,妙用自然語言處理工具輔助文本解析與跨語言閱讀,巧用深度分析功能構建知識圖譜、思維導圖等。
在重慶大學,我們積極推進傳統閱讀的深度和數字閱讀的效度雙向賦能、協同發展。面向在校本科生實施“經典閱讀工程”,通過構建“必修課程-核心書目-閱讀活動”三維聯動的經典閱讀體系,有機融合文明經典與專業經典。搭建智慧化閱讀生態,深度融合AI技術與文獻資源服務,建設“智慧閱讀云平臺”和“重大悅讀”網絡服務平臺。通過整合中外文數據庫、特色館藏和學者薦書系統,推出學科知識圖譜導航服務,創新引入智能文獻檢索、AI輔助閱讀和學術寫作助手等工具,打通圖書借閱、學術講座和科研數據資源,實現從紙質閱讀到數字學術服務在知識問答、文獻保障、信息查詢、館務咨詢等全方位全鏈條支持。這種“交融互鑒”的閱讀范式,既守護了文化內核,又順應了數字化潮流,為新時代人才培養提供了“重大方案”。
啟智潤心:打造人工智能時代書香育人全場域
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深入推進,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高校要以書香校園建設為載體,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全力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區域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重慶大學大力推進書香校園建設,構建“文化浸潤-能力培養-終身發展”三位一體的育人模式。除圖書館外,在學部、學院設立多樣化閱讀空間,創新建設宿舍書屋、聲音圖書館、智慧書屋、科幻圖書館等,最大程度地方便師生隨手讀、隨時讀。創新推出“你選書我買單”匯采平臺,全方位滿足師生閱讀需求。學校面向重慶市民開展社會讀者服務,已建立起覆蓋30萬讀者的區域性借閱網絡。開設《文明經典》《批判性讀與寫》《信息素養》等課程,常態化開展“書香四季”品牌活動,推出“校長書單”“專家薦書”,評選“悅讀之星”,邀請名家來校開展讀書講座。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高等教育要在人工智能時代建立起“技術的工具理性”與“人文的價值理性”平衡,把牢育人方向,深化書香校園建設,培養具備人文素養、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國際視野和社會責任感的終身學習型時代新人,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