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實令人憂心忡忡啊。現在AI的發展比我們預想的要快,感覺不少工作崗位要被它取代了。比如武漢的出租車司機們就不淡定了,他們抗議取消什么“蘿卜快跑”,覺得這東西搶了他們的飯碗。百度這“蘿卜快跑”坐起來舒服,還不會拒載,遵守交通規則,全天候都能叫車,關鍵是價格還便宜,跟坐公交差不多。這和2015年司機們圍攻滴滴總部的情況有點像,那時候也是因為網約車搶了飯碗。沒想到,網約車現在也面臨被淘汰的危機。無人駕駛出租車不僅要取代傳統出租車,可能還要淘汰網約車技術,雖然淘汰落后的生產力是好事,但現在問題是,網約車司機是很多就業人群的來源,他們中不少人是找不到工作或被裁員的。這個行業的人越來越多,但運力已經飽和了,像深圳、蘇州這樣的大城市都發出了風險預警。
這種情況下,無人駕駛出租車一旦普及,傳統的出租和網約車行業可能就要受影響了。這么多從事慢就業和靈活就業的人,他們該怎么辦呢?有人說去做外賣或快遞員,但這些行業也開始走向無人化了。美團砸了500億搞無人配送,無人機送餐也不稀奇了,快遞行業也有無人車在運營,甚至某東都拿到了無人配送車的上路資格。無人貨車也在路上跑,從北京到天津已經跑了好幾千公里,而且油罐車事故背后的原因之一就是司機工作強度太大。
現在的問題就是,技術進步和普通人的就業之間怎么平衡?是優先保就業,還是推動產業升級?這問題不光我們這里存在,人家那邊也有。從歷史來看,產業升級往往先打破舊的東西,再建立新的,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在新產業里找到位置。這幾年的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感覺都是先打破再建,教育、房地產、互聯網這些行業流失了大量人,而新興的芯片、人工智能等行業又不能完全吸納這些人。事實上,大多數人感覺不到產業升級的好處,反而更明顯地感受到淘汰落后產能的冷風。隨著高新技術產業的崛起,低端產業的流失和淘汰,收入差距可能會進一步拉大,普通人就可能陷入一個惡性循環。
解決的辦法可能有幾種,比如希望外部環境好轉,依賴歐美市場消化產能,增加福利支出,比如在住房、教育、醫療等方面提供保障,或者等到產業升級成功。但目前來看,這些都還不現實。技術進步和就業增長本來不是對立的,但現在這種情況下,先進技術對低端勞動力市場的沖擊幾乎是不可避免的,這可能就是所謂的轉型痛苦吧。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轉型代價,就像過去那些鋼鐵工人、國營工廠的工程師、房地產銷售和教培老師,還有未來的網約車司機、外賣員和快遞員,我們每個人都是時代的棋子。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不被歷史的車輪壓在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