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合資對自主壓制得有多厲害,如今自主對合資的反擊就有多強。剛剛公布完一季報,4月的銷量再度給合資來一次重創,近期盡是“去年豐田狂賺2500億元”的消息滿天飛,卻在中國市場,曾經高高在上的豐田、大眾、日產等,利潤不斷被榨干,連本田也再無緣十強。

3月,奇瑞零售量7.5萬輛,批發量17.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62.6%、51.3%;4月,奇瑞零售量7.9萬輛,批發量17.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59.8%、47.6%。保持著較大的基數,增速上,亦是所有車企中最為亮眼,奇瑞的數據,直逼比亞迪。

固然,奇瑞的銷量,并不純粹。第一,奇瑞多半還得倚靠燃油車。當下國內類似奇瑞這樣的打法的,還包括長城、吉利,實在沒有比亞迪的果敢,全面轉型,畢竟奇瑞屬于國企,需要考慮之事甚多。

第二,奇瑞多半還得倚靠海外市場。當下國內類似奇瑞這樣的打法的,有上汽,長城也勉強算一個,但要知道的是,奇瑞海外市場的銷量占總量50%左右。數據中,零售量指賣于國內,批發量包含銷售到海外的部分,故而,在海外市場混得風生水起的奇瑞,批發量得以排在第二位。

國企作風,眾所周知,沒曾想的是,星紀元ET上市前后,從尹同躍近期的活躍的程度來看——不怕有負面影響,就怕沒聲量襯托,否則,如何在新能源的浪潮中活下去?

4月零售銷量前十的,包含一汽-大眾、上汽大眾、廣汽豐田、東風日產、一汽豐田、華晨寶馬,分別排在第二、六、七、八、九、十位。排名大多在后面不止,且全是以價換量。

具體來看,4月銷量,一汽-大眾同比跌幅15.6%,上汽大眾跌幅21.7%,廣汽豐田跌幅32.1%,東風日產跌幅9.6%,一汽豐田跌幅31.3%,華晨寶馬跌幅7.9%。
從終端的情況來看,豐田跌幅之所以更大,因為優惠的力度不及其它合資——降得更多,才能跌得更少,但伴隨之的,是利潤的變化。

上汽集團2023年財報顯示,上汽大眾總營收1402.75億元,凈利潤31.32億元,凈資產204.15億元;2022年,上汽大眾總營收1647.15億元,凈利潤87.29億元,凈資產261.14億元。同比方面,上汽大眾各項數據皆在走下坡路,銷量沒有過多的動蕩,凈利潤暴跌不止一倍,價格戰以及新能源打壓背后之慘烈,可見一斑。
東風有限(主要系東風日產)方面,營收從2022年的1271.72億元跌至2023年的901.40億元,稅后利潤從2022年的的107.97億元跌至2023年的3.94億元,跌幅96%——數據源自東風集團財報,不忍直視。

廣汽集團的財報倒沒有那么清晰,僅可查到廣汽豐田的營收數據,沒有凈利潤數據。但廣汽集團2023年凈利潤下滑45%,一季度繼續下滑,達20.65%,作為利潤奶牛豐田,顯然被狠命壓榨,不好過。

無論是零售量還是批發量,之于廣汽本田或是東風本田,都已無緣車企十強多時。
據悉,4月份,本田中國終端銷量73831輛,同比下滑22.18%。其中,廣汽本田33510輛,同比下滑44.61%,東風本田40321輛,同比下滑17.28%。
具體來看,CR-V、雅閣、思域、型格、皓影依舊是銷量主力,但整體銷量皆走低,多款月銷過萬輛的盛況,難以復現。

財報顯示,2023年廣汽本田營收935.28輛,同比下滑18.75%,幅度遠大于廣汽豐田的6.52%;東風本田的營收,從2022年的1002.67億元跌至2023年的884.57億元,稅后利潤則從106.52億元跌至13.26億元,跌幅87.55%。

上汽大眾跌幅超50%,東風日產跌幅96%,東風本田跌幅87.55%,卻有人說,合資的利潤還能繼續壓。確實,諸如這些合資品牌,凈利潤率還有2%左右,離無限接近于0%,還有一定的空間。

奇瑞加速起量,尹同躍頻頻露臉,說明了新能源之關鍵,以及海外市場擴張之重要。
另一方面,春節后開啟新一輪價格戰,3月算是個過渡期,4月的數據顯得真實,而在這一個月,合資們勉強保住了地位,背后卻損失了何等的利潤,不為人知。總而言之,沒壓榨到最后一絲利潤,合資都還沒算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