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全民競猜中,謎底終于揭曉。3月28日,小米第一輛汽車SU7上市。雖然價格并不是眾人期待的“交個朋友”,但這并不影響“米粉”高漲的熱情和輿論關注。
自3年前小米宣布造車,就備受關注。原因在于,一方面,小米很有可能是此輪“新造車運動”中最后一個“成建制”下場的實力選手。隨著車市競爭強度增強、淘汰賽加劇,理想暫時上岸,蔚來和小鵬繼續虧損,威馬半路跌倒,高合官宣停擺,造車新勢力可謂命運多舛。而與其他傳統車企包括“蔚小理”擁有不同資源的小米,究竟能給產業帶來哪些不一樣,無疑是備受矚目的。
另一方面,小米營銷確實有高招。制造話題是小米在手機領域的營銷方法,但其運用在小米汽車上也拿捏得住。發布會前“致敬其他車企”,發布會后“答網友100問”,小米汽車始終“不明覺厲”。特別是去年底小米汽車技術發布會以來,集團創始人雷軍憑借個人影響力,通過社交媒體及時披露重要信息、回應輿論關切,甚至開通工廠直播,不斷制造和形成熱點話題,維持產品熱度,再加上公眾頻繁的價格窺探,把市場期待值“拉滿”。
有人說,小米第一輛汽車上市,像極了雷軍創業做小米后發售第一款手機的場景。“是繼續定價1499元,還是選擇1999元?”最終選擇了后者,結果大獲成功,至今為人津津樂道。當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激烈程度,顯然與雷軍創業造手機時所處行業不可同日而語,但面臨的定價之難可能是相似的。在供過于求、價格戰頻發的汽車市場,對于新品牌來說,如果第一輛車不能憑精準定價“一炮而紅”,很可能會一蹶不振。畢竟,人們對造車新勢力的容錯率遠比傳統車企低。因此,去年小米汽車SU7亮相后,其定價就成為線上線下大家熱議的話題。
評價此次小米汽車SU7定價精不精準、成不成功,可能還為時尚早,相信市場最終會給出答案。不過,對比蘋果公司歷經10年,砸下數十億美元但最終放棄造車,小米僅用了3年,首款車就能量產上市,又是何等幸運。這離不開小米造車戰略的堅定、產品定位的務實,以及造車團隊的持之以恒。
當然,小米首款車上市,并不等于小米造車就此“順了”,而是接受市場考驗的開始。都說造車很難、行業很卷,既要有資金、技術和人才,又要有跑馬拉松的定力、耐力和后勁;既要大膽創新突破,又要尊重行業規律。不可否認的是,目前小米有領先的互聯網思維、超過理想的千億元現金儲備、強大的研發能力及豐富的智能產品生態鏈,但要想像造手機一樣獲得全球市場領先地位,小米造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甚至要忍受各種挫折的煎熬。
也正因如此,面對造車路上越來越多的新勢力倒下,經常有人追問:“小米造車,究竟行不行?”要回答好這個問題,不僅需要深入了解小米,更要厘清小米跨界造車背后的產業變革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