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把懷念的人變成數字生命嗎?《流浪地球2》中,劉德華飾演的科學家圖恒宇,試圖用數字生命“復活”已逝女兒,不惜一切代價將女兒的記憶上傳至虛擬世界,引發對數字生命的探討。僅僅一年時間,科幻電影的議題就照進了現實。
“質疑圖恒宇,理解圖恒宇,成為圖恒宇”。今年以來,AI“復活”案例越來越多。據媒體報道,清明節前AI“復活”親人成熱門生意。從讓老照片“開口說話”,到進行語音或視頻等互動,再到今年以來大火的數字人“復活”,電商平臺上此項服務的價格從5元至上萬元不等,價格越高,效果越豐富。
面對“復活”,有人淚崩,有人擔憂。不可阻擋的是,AI已經以始料未及的速度進入了我們的生活,也帶來了法律、監管層面的新挑戰。
頂端評論員認為,AI“復活”親人,背后是巨大的情感需求,可以說是現代人的“招魂術”,未來可能成為一種祭奠方式,不必苛責這一行為突破了倫理邊界,也無需過度擔憂生與死的認知就此模糊,相信大多數人都只是想“再見一面”。
知名音樂人包小柏用AI“復活”病逝女兒令人淚目,有網友說,“我想,這才應該是AI存在的意義”。陌生網友“復活”李玟、喬任梁等已逝明星,冒犯之舉遭到全網聲討。“復活”親人與“復活”明星有本質區別,這也提醒了要規范AI“復活”技術的使用邊界。
保護逝者的人格尊嚴,只有經過逝者近親屬的同意才能進行“復活”操作,避免引發隱私、名譽等其他侵害,謹防AI“復活”技術被用來博取流量、傳播虛假信息甚至是進行電信詐騙,制作方應為此承擔法律責任。還要看到新技術領域的治理困境,目前缺專門法律法規對AI“復活”予以規制,可通過“打補丁”的方式不斷出臺新規完善,也給技術發展留出空間。
清明節又快到了,我們借著節日讓想念再次洶涌。人類真實的情感羈絆是技術無法復制的,更重要的是,帶著那些愛和記憶,在現實的世界里,繼續向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