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日產宣布了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未來三年,他們要推出一大波新車,目標是銷量增加100萬輛,同時保持利潤率在6%的水平線上。聽起來是不是很炫酷?
但要知道,日產今年的銷售目標下調到了355萬輛,比原計劃少了不少。這是為啥?
因為他們在中國市場上遇到了不小的挑戰。銷量下降得厲害,主要是因為競爭對手太強大,加上物流時不時出點小狀況。
日產說了,他們要用靈活的市場戰略來應對不確定性,比如和中國的比亞迪等汽車廠商競爭,還要削減成本來提升營業利潤。
日產還拉上了老朋友本田,兩家要一起研發電動汽車電池和軟件技術。日產還打算和雷諾、三菱這些小伙伴聯手,加強在拉丁美洲、東南亞和印度等地的市場地位。
他們還有個大目標,就是要把下一代電動車的成本降低30%,希望在2027年把在中國的銷量從80萬輛提升到100萬輛。
說實話,聽起來挺激動人心的,但現實情況是啥樣呢?
日產去年在華銷量是79萬輛,比前年的105萬輛少了不少。而且,在新能源電動車這塊,日產、本田、雷諾和三菱都沒啥拿得出手的東西。這在電動車市場這么火熱的今天,可不是個好消息。
但日產這么做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顯而易見,日本正在努力打造電動汽車全產業鏈。他們在技術創新、合作伙伴關系、全球市場布局、成本降低目標、政策支持和供應鏈管理等方面都在下功夫。
日產的這一系列動作,無疑是在為未來的汽車市場做準備。他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在全球電動汽車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
雖然日本汽車制造商可能還沒有完全實現電動汽車全產業鏈的自給自足,但他們正在朝著這個目標努力。
不過,現在的汽車市場已經不是單打獨斗的時代了,如果不能放下姿態,仍想靠著以前那種“心勁”硬沖,很可能被日益更新的技術淘汰。
連大眾都知道要創新,要和中國的車企合作,全面利用中國的電動車產業鏈。實現技術互補,共享市場,這樣一來,不僅能快速跟上市場潮流,還能借助中國制造的優勢,說不定還真能打個漂亮的翻身仗。
對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