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大眾對于中國消費者都比較了解,基于用戶出發,也能開發出一些好的產品,因此口碑也比較好,大多也是一些叫座的產品。而安徽大眾雖然成立時間不長,但旗下也有ID. 與眾這樣的純電轎跑SUV,剛好我們今天就試駕了ID. 與眾,來給大家分享一下該車的駕駛感受。

當開上ID. 與眾以后,給我的第一感受就是不愧是大廠出品,不管是車輛的循跡性,還是說底盤的扎實感,都是比較出色的。盡管我們試駕的只是后驅版車型,其電機功率為170千瓦,在該車的舒適模式下,動力響應也很積極,踩下電門踏板以后,加速比較直接,同時松開以后,也不會顯得很突兀,這一點對于大多數剛開新能源車型的朋友也比較友好。ID. 與眾的底盤則是前麥弗遜式獨立懸掛和后多連桿式獨立懸掛的組合,底盤硬件足夠出色,在日常開起來也給人很穩健的感覺,能夠提供足夠高的側向支撐性。

后驅版的ID. 與眾有著4.8米的最小轉彎半徑,頂配四驅版則是5.5米,全系標配了可變轉向比系統,因此也為ID. 與眾帶來靈活的操控性能,而且1860毫米的車寬,配合較小的轉彎半徑,也讓該車在街道上行駛顯得十分輕松自如。至于續航方面,ID. 與眾全系標配了80.2千瓦時的寧德時代三元鋰電池組,后驅版和四驅版車型的CLTC純電續航里程分別為614公里和555公里,續航表現還是都比較夠用的,況且ID. 與眾全系車型也都支持最大100千瓦功率的快充,補能效率能夠得到保障。

回顧車輛靜態,ID. 與眾的前臉采用比較激進的前包圍設計,具有較強的視覺攻擊性,這也是這款車個性張揚的具體體現,機艙向下俯沖的夸張線條勾勒,也使其看上去足夠運動,ID. 與眾還有著貫穿式LED燈帶,同樣也提供了較強的科技感。ID. 與眾側身和尾部的設計也都比較運動,特別是車尾還有夸張的擴散器裝飾,尾部也有貫穿式尾燈和發光Logo點綴,整體的辨識度和科技感都足夠高。

ID. 與眾的車內設計風格主要以駕駛員為中心,比如說向主駕一側傾斜的15英寸懸浮式中控屏,內置了全新的UNYX.OS 操作系統,在車機底部則有座椅和空調的控制,因此即便是取消了大多物理按鍵,該車的實用性也有一定的保障。這次,該車也標配了Travel Assist 3.0全旅程駕駛輔助系統和Emergency Assist 3.0緊急輔助系統,達到L2級輔助駕駛級別,其ACC+LCC的功能還是比較穩定的,在大多數駕駛時也能夠提供較好的幫助,其駕駛輔助系統開啟以后,也可以投射到儀表盤和HUD上,所以也無需一直盯著中控屏看,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行駛安全性。

說到安全,ID. 與眾還標配了9個安全氣囊,車身有著超高的扭轉剛度,畢竟是作為“大眾金標”產品,ID. 與眾的整車安全、電池安全、耐久測試等總里程高達350萬公里,這也為ID. 與眾打下堅實的口碑。而57類安全類試驗,含179次實車碰撞測試,其中22類遠超國標。而在電池安全方面,ID. 與眾也做了436項各類安全測試,比如模擬電池涉水、剮蹭、底部碎石撞擊等試驗,也可以保證電池在極端情況下的安全性,可見ID. 與眾在安全這方面還是沒有含糊。
編輯點評:
從我們今天的試駕體驗來看,不難發現ID. 與眾還是很不錯的一款車,該車對于很多中國消費者來說,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畢竟如今的ID. 與眾提供限時優惠,在優惠后的價格還是比較有誠意的,因此如果想考慮一款20萬左右的純電合資SUV,注重車輛品質、口碑,那么ID. 與眾還是很值得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