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AI大模型創投領域,不同投資人對于模型層和應用層的價值判斷并未形成共識,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立的。
這種情形同樣存在于美國。在硅谷,有一只早期基金Fusion Fund,在8年前就堅定選擇成為To B(企業端)方向的價值投資者,原因是這里有全球最大最成熟的B端(企業端)市場。
Fusion Fund創始合伙人張璐自身就是一名連續成功創業者。她畢業于斯坦福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院,在賣掉自己創辦的醫療器械公司后,成立了這家基金。
投身VC領域的近十年,Fusion Fund募集管理了4期基金,平均每年出手7-10個項目。這些項目絕大部分與To B領域的AI應用有關,包括AI搜索工具LeptonAI,AI驅動的音頻轉錄公司Otter.ai,以及專注于開發時的工具及基礎設施Paperspace等等。
張璐堅信AI應用在To B方向的價值。“在我看來,美國是全球最大且最成熟的B端市場,擁有最先進的技術和最佳的Go-To-Market機會。”這在很大程度上與美國企業端銷售的高付費意愿有關,這是與中國市場之間的重要區別。
至于Fusion Fund從不涉足的C端(用戶)市場,張璐認為,至少在美國,這實際上不是OpenAI和Anthropic等初創公司的戰場,而是背后的微軟、亞馬遜和谷歌等巨頭的競爭。
她指出,從歷史規律來看,大部分的技術創新所經歷的周期,總是從基礎技術創新,到技術應用創新,再到商業模式創新。而前兩個階段大概率會以To B方式率先在產業里進行多輪驗證,才會演進成為To C的重大機會。
作為一位需要在硅谷同時進行領導與競爭的華人女性,身份曾是張璐在行業中的顯著標簽。但從幾年前起,關于她個人的討論逐漸減少,更多的焦點轉向了Fusion Fund所帶來的行業洞見。“這與評判初創企業的思維很相似,”張璐說,“關鍵在于你做成了什么事情。”
Fusion Fund的一項殺手锏是其2018年建立的Fusion CXO網絡,集結了45個來自全球500強企業的高管,為初創企業提供高效的資源和訂單支持。此外,張璐還著手搭建了Fusion Expert Network(專家網絡),覆蓋近30位工業領域專家,為團隊提供深入的行業洞察。
這些都是她保證團隊項目源質量及出手命中率的重要支撐。
盡管主戰場在美國,但張璐也始終關注著中國科技創投生態的發展。
過去一兩年,來自中國市場最讓她感到驚喜和興奮的,是商業航空航天領域的進展。“對于年輕一代來說,這是一個未來的巨大市場,”張璐說,“而且如果開放給更多的民營企業參與其中,必定能更好地推動創新。”
以下為界面新聞對張璐的采訪實錄,略作編輯:
“如火如荼,并且是大面積的如火如荼”
界面新聞:在過往的AI投資中你有密集出手的時候嗎?整體的投資節奏在今年有沒有發生什么變化?
張璐:我們還是蠻平均的,去年投了9個項目,平時一年大概投7~10個項目,所以去年算是投得比較多,今年到現在也已經投了8個項目了。
我們主要聚焦于B端的應用,主要是人工智能在醫療、金融、保險等垂直領域的產業應用,以及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我們不投任何的C端項目,之前也沒有投過。
界面新聞:過去8年中,B端的機會有哪些趨勢能總結?
張璐:早期的時候我們投一些垂直領域的AI應用,比如說Otter.AI,Paperspace,你會發現他們無論是做應用還是做人工智能基礎設施,主要服務的對象還是科技領域的企業,或者說科技領域的從業者和開發者群體。
但是在最近這兩三年,很多垂直領域的人工智能應用,它服務的是傳統行業、非科技領域,如金融、保險、物流、供應鏈、醫療等行業。它們本身的技術屬性沒有那么強,或者說之前對于人工智能的認知沒有那么深入,但過去這兩年他們加速了AI技術的學習、植入及應用探索。這可能是過去8年的一個顯著變化。
相當于以前更多是科技領域的自我發展與AI應用,而現在則是全產業的數字化轉型,這也是為什么我說現在是一個大時代,是一個好機會。
界面新聞:全產業的機會來了,底層原因是技術上的進步嗎?還是說也有別的結構性變化?
張璐:這個問題特別好,因為很多人認為是技術終于“準備好”了,其實并非如此。技術實際上早已準備好了一段時間,真正關鍵的是產業是否準備好了。
人工智能核心應用的一個前提就是數據。行業是不是有海量的高質量數據,這是第一要義。在此基礎上,才能夠造就讓大家覺得便宜好用,真正能夠解決問題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
早在2017年,就有一波關于人工智能在C端應用的討論。我當時公開發過一個報告,關于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應用,我當時認為,人工智能技術還沒有發展到能夠在C端展示其優越性的時候。
但如果看醫療領域,它已經有海量的高質量數據,有巨大的數字化轉型需求,尤其在美國,醫療行業的數字化已經做得很好了。因此人工智能也需要醫療領域來體現其技術優越性。這是我當時的看法,后來證明是對的,我們從2017年開始就重點投資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應用。
界面新聞:所以產業為什么現在準備好了?
張璐: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是,過去幾年疫情推動了很多傳統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大家逐漸意識到,很多科技行業已經廣泛采用了數字化工具——遠程會議、智能化解決方案等,但傳統行業卻相對滯后。隨著疫情的爆發,各行各業都必須開始使用數字化工具來適應遠程工作。
疫情讓各個行業,無論主動還是被動,都加速了數字化轉型。例如,許多工業制造業的公司,過去工廠是半自動化的,但因為疫情期間需要持續生產口罩和呼吸機,員工無法回廠,工廠被迫轉向全自動化。這些轉型都是在疫情壓力下發生的,但也為后續的AI應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尤其是為收集海量高質量數據提供了可能,從而為人工智能的進一步應用創造了條件。
在疫情之后,又發生了一件關鍵事件——ChatGPT的出現。它為全社會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人工智能教育,讓大眾突然意識到人工智能已經變得觸手可及。
我們從2016年就開始投資AI公司,當時有一個理念叫“零代碼人工智能平臺”(No code AI),就是你不需要理解一行代碼就可以直接用這個AI產品。ChatGPT讓大家意識到了這個概念真的存在。
界面新聞:這種機會在醫療、金融和保險這些行業率先被驗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