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身份不一樣,但我們共筑平安、為民服務的初心是一樣的。”看到杜志軍與沈鵬見面相互敬禮的堅毅眼神后,更能理解他們口中的“初心”是什么。
杜志軍和沈鵬就是網絡上爆紅的“白車俠”“灰車俠”。雖然他們身處咸寧和武漢,雖然他們一位是退役軍人一位是公安民警,不同地域不同職業的他們,在遇到其他司機突發急病遭遇險情時,都同樣選擇了義無反顧地開車沖上去,死死抵住事發車輛,避免造成更加嚴重的后果。他們見義勇為的事跡,受到全國網友盛贊。
《論語》有云:“見義不為,無勇也。”強調了個人在面對正義之事時應有的道德責任與勇氣,這是中華文化中對“見義勇為”較早的闡述。到了南宋,“見義勇為”一詞正式出現。《九朝編年備要》中提到,“獎善詆惡,蓋其天性,見義勇為,不顧其害。”此后在歷代典籍文獻中,對“見義勇為”的闡釋更加豐富。其中最知名的一句便是明代馮夢龍在《東周列國志》中所言:“見義勇為真漢子,莫將成敗論英雄。”在中華文化的影響下,我國歷代并不缺乏逐“義”的經典事跡,如荊軻刺秦王、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等。古人奉忠義為立身之本,多視義重于命,舍生取義由此而來。
古代之義,多與國家和民族命運緊密相連。如今踏上新時代和平之路,告別了古時的兵戈擾攘和近代的炮火連天,對于“義”也有了全新的行為注解,如英勇無畏搶救落水兒童不幸身亡的90后毛洋,用自己的生命托舉起他人的生命;勇敢專業搶救地鐵上心臟驟停乘客的護士詹少萍,以行動踐行著對生命的愛與尊重;毅然決然沖向持刀歹徒救人的村民包礦林,不顧個人安危更顯俠肝義膽……新時代的見義勇為,不分年齡不分職業,只要能夠在“該出手時就出手”,每個人都能在平凡的世界中鑄就偉大。
當下,我們通過發布見義勇為勇士榜、表彰見義勇為行為、組織見義勇為英模療養等方式,大力宣傳匡扶正義、扶弱濟貧、懲惡揚善的行為,弘揚見義勇為不朽精神。社會的良好氛圍和大眾的高度認可,如“白車俠”新聞下面,“凡人善舉鬧市中,擔險救危真男兒。必須大贊”等留言,給了平凡英雄義無反顧的莫大鼓舞和堅定信念。一點一滴凡人之舉,匯聚成積善成德、明德惟馨的社會風尚,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實踐,更為托舉中國夢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撐。
時代在發展,見義勇為的內涵愈發豐富。每個時代對于見義勇為行為的理解或許有不同,但見義勇為精神從不會過時。向每一次挺身而出的勇士致敬,他們是身邊最閃耀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