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年度“收官大戲”廣州車展落下帷幕,2024即將翻篇。

回顧歷屆廣州車展,2024廣州車展規模創新高,但場外卻顯冷清,場內亦遜色于去年與前年。諸多車企重要傳播活動提前或滯后,雖有78款全球首發新車,然令人印象深刻者寥寥。車展乃汽車市場縮影,市場行情跌宕,一季度銷量井噴,二、三季度降至冰點,九、十月回暖,此次收官之戰有喜有悲,車市百態盡顯,各大車企上演不同活法“活法”大賞。

1-10月,我國汽車出口達485萬輛,增幅23.8%,全年有望沖擊600萬輛大關。國內市場上,1-10月,我國汽車銷售累計完成2462萬輛,同比增長2.7%,全年或保持3000萬輛以上的規模。汽車總體呈現持續攀升的架勢,但事實真是這樣的嗎?
不同“活法”,大魚吃小魚的優勝劣汰,想必應該也屢見不鮮了吧。

華米與傳統,上演花式“活法”
盡管廣州車展熱度銳減,但實則暗流涌動,華為小米搶盡風頭,不少新勢力、傳統企業則是靜悄悄地待在一旁。
自帶“流量圣體”的雷軍幾乎是“人到哪,人群就跟到哪”,小米展臺在發布環節也是里三層外三層被圍觀。其SU7 Ultra原型車吸睛無數,預售開啟僅10分鐘小訂量便突破3680臺,雷軍稱量產版會在明年3月正式上市。
余承東的出現同樣引起極大關注,鴻蒙智行展臺上,問界M5、M7、M9,智界S7、R7,以及享界S9悉數登場。而新成員“尊界”首款產品未于車展公開亮相,僅在展區設邀請制分享空間,百萬級行政轎車的身份使其愈發神秘莫測,媒體爭相報道,好不熱鬧。
這種吊足胃口的操作,被不少網友甚至調侃到:這尊界的“尊貴式營銷”,平民禁入展臺,保密協議價值500萬,媒體手繪外形,一波波操作整下來,真的太“尊”了,最“大牌”的品牌非你莫屬。


新勢力展廳熱鬧非凡,阿維塔、長安深藍、嵐圖、方程豹、奧迪、廣汽等多個品牌也都搭載了華為ADS智駕方案,成為展臺發布和采訪間的熱門議題。
即使沒有新車首發亮相,蔚小理展臺依舊有流量,而近期被曝出閉店、停產等多項負面消息的哪吒幾乎成了車展小透明。

當然車展最難受的還是傳統合資車了,曾經的三巨頭日產、豐田、本田即便有全球首發N7、鉑智3X、燁P7/燁S7等新產品,但其品牌下的新能源近幾個月銷量普遍都在1000以下,所以不少人都是懷著看熱鬧的心態,并不是真的考慮想買,與國產新勢力相較而言,其在配置、續航、安全結構等諸多方面皆難以望其項背。
再往上看,豪華品牌沒了松弛感。今年下半年,被價格戰、經銷商門店關停的各種消息包圍的以寶馬、奔馳、奧迪為首的豪華品牌們,在我國市場的發展遇到了更大阻力。
英菲尼迪這個品牌在合資車更難,國內倒閉更多4S店,很意外,本次還出新車。

林肯就不遠萬里從自家的博物館里請來了1932年的Model K,以及1942年的Zephyr這兩位“耄耋老人”,是希望消費者為情懷、為歷史買單?
起亞這邊,發布會一結束就成了大家的客休區......
面對國內汽車廠商對市場份額的加速啃食,合資品牌,特別是豪華品牌也早已沒了昔日的松弛感。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般大浪淘沙的“活著”壓力困擾下,有13個品牌悄悄缺席。缺席品牌包括捷尼賽思、高合、奇瑞捷豹路虎、斯巴魯、雪佛蘭、捷達、遠航汽車、極星、啟辰、藍電、勞斯萊斯、邁莎銳以及合創汽車。
對部分缺席品牌而言,這不僅是錯過車展的遺憾,更凸顯其于市場中的艱難處境。行業競爭漸趨白熱化,它們生存堪憂,甚至已現瀕臨淘汰之兆。

年度交卷時刻,“活得好的”真沒幾家
當下國內新能源滲透率連續4個月破半,“虧錢內卷搶份額,虧本吆喝式立品牌人設”已經成為新勢力造車的共識。
從細分車企銷量看,2023年度只有比亞迪、理想、特斯拉盈利,其他都是清一色的虧損,2024年前三季度的財報和近期銷量水平也相差不大,真正“活得好的”真不多。
理想憑借精準的市場定位與產品策略,有效的成本控制,增程技術、AI車機等強悍產品力完成出圈,今年10月,理想第100萬輛整車于江蘇常州制造基地下線,并在隨后的4天完成百萬交付,汽車行業由此誕生首位達成百萬輛生產與交付的新勢力車企。

比亞迪,這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深耕多年的中國企業,科研投入巨大,多月達全國第一。近年來憑借其主攻2萬以下純電插混的產品力,以及子公司騰勢、方程豹、仰望等全面的產品布局,比亞迪銷量不斷創造奇跡。2022年9月破20萬輛,2023年10月超30萬輛,2024年10月達50萬輛,完成銷量三級跳,屢破全國銷售記錄。
特斯拉當然憑借前輩的姿態,以其同價位極強的三電系統、安全性、操控性,做到常年穩居銷量前列,加上基于本身就特別多智駕、芯片、制造領域都是自研的高產品力,所以現今的毛利空間本就非常大,也不出所料地在榜單之內。

電動EV:
2025年汽車“亂象”應該不會減。
2025年或占據更多市場份額。11月中旬,財政部提前下達2025年新能源汽車補貼98.85億元。商務部數據表明,汽車報廢更新補貼申請量已超170萬份且將大幅增加。車展后可能涌現購車熱潮,車企“活法”優劣明年可見分曉。未來,車企需不斷思考如何破圈并超越用戶需求。
未來如果破圈,以及超越用戶需求,才是車企所要不斷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