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智能手表、智能耳機、智能眼鏡……隨著AI產品的涌現,消費電子產業的競爭環境也日趨激烈,企業不再主打性價比,而是憑借技術研發、產品創新、銷售運營等綜合實力進行比拼。
2024年,我們聚焦南方周末企業科創力數據庫的消費電子產業上市公司,基于研發投入、研發產出、公司發展三個維度的近30個指標進行綜合評分,其中,研發投入維度所占權重為60%,其余兩個維度權重均為20%。
得分和排名結果顯示,本次前十的企業中有八家的排名與2023年榜單保持一致。其中,小米集團(01810.HK)與聯想集團(00992.HK)的分差,從上一年度的10分擴大至30分。此外,漫步者(002351.SZ)、視聲智能(870976.BJ)成為新晉上榜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排名前五的企業的共同點之一,就是在海外市場均有較大比重的布局,營收占比約為50%或以上。特別是主攻海外的傳音控股(688036.SH)和安克創新(300866.SZ),2023年逆勢保持住了營收和凈利潤的雙增長。
“狂砸”研發,小米凈利潤不降反增
消費電子市場疲軟,小米集團在2023年度、聯想集團在2024財年(截至2024年3月31日)的營收都出現下滑,按照人民幣計算同比跌幅分別為3.24%和3.75%。
但是,小米集團在營收(2709.7億元)落后聯想集團(4007.02億元)約1300億元的情況下,凈利潤同比增長598.25%至174.74億元,遠超聯想的77.68億元。
小米集團這一驚人的凈利潤增幅,十分不易。2023年,收入占比近六成的智能手機業務的出貨量和平均售價(ASP)均有下滑,導致收入同比減少5.8%;而IoT與生活消費產品、互聯網服務的收入雖略有增長,但未能抵消手機業務的拖累。
另一方面,2021年3月宣布“未來十年100億美元造車”以來,小米集團研發投入一路水漲船高,從2020年的92.56億元大幅增至2023年的190.98億元。
2023年8月,小米集團更是大張旗鼓提出“新十年目標”:大規模投入底層核心技術。在造車領域,創始人雷軍強調“核心技術上的投入非常堅決”——開發三代電機、十多款電池包,全棧自研純視覺和激光雷達等兩套智駕方案等。
小米集團的凈利潤從哪來?答案之一是省出來的。小米集團于2023年初提出“規模與利潤并重”戰略,也就是“降本增效”。在這一年里,公司產品的銷售成本較2022年減少189.73億元,降幅達到8.2%。此外,凈利潤增長還來自公允價值變動、投資凈利潤等其他收益。
從數字來看,小米集團在過去五年的研發費用增幅更為明顯。
2023年,聯想的研發投入為142.87億元,研發強度為3.57%,兩個指標及變動幅度均不及小米。因此,在權重最高的研發投入維度,小米集團以58.2的得分大幅領先于聯想的38.814分,僅此一項就拉開20分的差距,這是兩者分差的核心原因。
在研發產出維度,小米集團“人工智能病理診斷和云服務關鍵技術及其在宮頸癌篩查中的應用”項目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是行業榜單中唯一獲此獎項的企業。此外,公司參與起草國家/行業標準數、年度中國專利申請數/授權數等指標項均位列榜首。
時間來到2024年,隨著小米SU7在3月28日上市,4月3日開始交付,2024年二季度的銷量達到2.73萬,第三季度銷量達到3.98萬輛,目標則是沖刺13萬的年銷量。
2024年前三季度,隨著消費電子逐步復蘇,小米集團的營收同比增長29.9%至2569.01億元,凈利潤增幅為14.4%,達成了期望的“規模與利潤并重”。其中,智能電動汽車收入從2024年第二季度的62億元增至第三季度的95億元,主要來自汽車交付量的增長。
目前,汽車業務的盈利前景仍然“道阻且長”。對標“蔚小理”三家新勢力,僅有理想汽車(02015.HK)實現全年盈利,對應的是2023年平均月銷超過3萬輛。好在小米集團賬上還有1516億元現金儲備(截至2024年9月30日),為其在造車等新興領域的投入提供資金保障。
在汽車收入尚未形成規模之前,小米集團仍要保住智能手機業務的基本盤。目前,公司正在嘗試升級AI能力,例如在最新的澎湃OS 2.0系統中搭載多項AI功能。
小米集團選擇進軍汽車賽道,聯想集團則加碼AI,2023年提出“AI for All”(AI賦能一切),計劃將AI融入全部業務線,如改善智能設備的推理速度、語言模型壓縮和內存空間等。
AI也為聯想集團帶來了業績增量。如果說2023年的AI硬件才剛剛起步,從2025財年中期(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六個月),聯想集團推出首款基于Arm架構的AI PC產品,拉動其智能設備業務收入增長15%。Canalys的統計顯示,聯想領跑2024年第三季度全球PC市場,市占率較2023年同期的24.5%增至2024年的24.8%。
隨著企業客戶的AI需求激增,聯想的2025財年中期基礎設施方案收入同比增幅達到65%,虧損較2024財年同期減少36%。
Canalys預測,全球AI PC出貨量在2024年將占PC總出貨量的18%,2025年占比將升至40%。可現階段,用戶對AI PC的感知度還不是特別強烈。聯想集團,還有待AI紅利進一步釋放。
海外掘金,終端廠商增長秘笈
本次榜單排名前五的企業——小米集團、聯想集團、傳音控股、安克創新、思摩爾國際(06969.HK),2023年度海外市場對營收的貢獻分別約為45%、78%、99%、96%、92%。
面對2023年的行業低迷,全球化布局分散了單一市場的不確定風險,多渠道拓展也是企業保持增長的有效路徑之一。
以智能手機為例,Canalys的統計顯示,2023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11.4億部,同比下滑4%。其中,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減少5%至2.73億部;而非洲、拉美、中東(不含土耳其)三大新興市場,出貨量年增速依次為6%、2%和11%。
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主要國家的需求已趨飽和,但新興國家不僅整體滲透率較低,而且處于從功能機向智能機的轉換階段,有較大的剛性需求和結構性改善需求。這在多家手機企業的業績中都有體現。
小米2023年在非洲、拉美和中東市場的出貨量分別增長45%、11%和13%,市場份額也有所提升。雖然小米去年以來一直積極進行高端化轉型,但不可否認的是,手機的主要增量空間仍然來自新興市場。
更具代表性的案例是“非洲手機之王”傳音控股,2023年在非洲地區市占率達50%。
傳音控股旗下主要包括中高端手機TECNO、大眾手機itel和低價手機Infinix三大品牌,覆蓋從入門級功能機到中高端智能機,2023年整體出貨量約為1.94億部,同比增長24.36%。
在拉美地區,Infinix品牌重點瞄向年輕消費群體,2023年出貨量實現同比110%的高增長。此外,公司在中東地區年增長率達到47%。
得益于新興市場智能機滲透率提升帶來的平均售價提升,傳音控股2023年的營收(622.95億元)和凈利潤(55.87億元)增速均超過出貨量增速,同比分別增長33.69%和126.49%。
因此,傳音控股在研發投入、研發產出兩個維度優勢不大的情況下,憑借公司發展維度10.578的得分,與榜單的后七位拉開了差距。
與傳音控股類似,安克創新2023年的收入增速(22.85%)和凈利潤增速(42.91%)都有較好表現,企業發展維度得分(8.471)排在第四位。
不同的是,安克創新選擇了另一條出海路徑——圍繞充電寶、耳機、數據線等移動設備配件,主攻北美、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其中,充電儲能類產品是公司的主要營收來源,2023年占比達到49.14%;其余產品還包括智能創新類、智能影音類。
多元化產品矩陣是安克創新的優勢之一,例如2023年推出的60000mAh應急充電寶Anker 548 Power Bank,容量遠超普通充電寶的2000mAh;新能源系列Anker SOLIX F3800戶外電源可支持全屋備電、電動汽車有線充電等。
與此同時,安克創新還推出專為蘋果(AAPL.O)全家桶設計的系列USB-C充電產品,如Nano Power Bank便攜能量盒等;并且成為Apple Store、蘋果官方直營店在售產品中唯一一家中國大陸品牌。
2024年前三季度,安克創新繼續保持著營收、凈利潤的增長態勢。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8月,美國總統候選人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在一場直播對話中,因其手機下方的充電寶酷似安克創新的MagGo Power Bank,讓該品牌意外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