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26日,汽車行業發生了一個大新聞:上汽集團與大眾汽車集團簽署了延長合營合同協議,將上汽大眾的合資合營期延長為55年,至2040年。
這是繼2002年中德雙方再次簽署合營合同,將合營期延長至2030年之后的又一次提前續約。從中,我們看到的是,合資雙方對40年合作成果的認可,以及對合資企業未來發展、中國汽車產業以及中國經濟的信心,同時也意味著股東雙方對合資公司未來有清晰的戰略規劃,且已在逐步落地。
三次簽約,三個紀元
回顧上汽大眾歷史上的兩次簽約,每一次,無不是踩在時代的脈搏上,開創出一個新的紀元。
1984年10月,中德雙方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正式簽署合資合營合同,由此拉開中國汽車合資合作的序幕,上汽大眾成為中國最早的轎車合資企業,開創了中國汽車工業的新紀元。
圍繞上汽大眾的成立,中德雙方的談判直接催生了中國第一部《專利法》和《合資法》的誕生,為此后更多跨國汽車集團進入中國建立合資公司蹚出了一條大道。上汽大眾的合資模式,引來克萊斯勒、福特、奔馳等相繼到上汽大眾考察取經,掀起世界汽車涌進中國的狂潮。
更為重要的是,桑塔納國產化,讓中國汽車工業就此擺脫“小作坊”階段,實現與國際的接軌,包括生產制造工藝、質量標準等等,成功打造出一套中國汽車現代化產業鏈的體系。
第二次簽約,是股東雙方于2002年再次簽署合營合同,合營期延長至2030年,成為當時中國加入WTO后第一個續簽的汽車合資企業,同樣成為中國汽車工業發展中的里程碑。當時,中國汽車市場發力,越來越多普通家庭開始擁有私家車。如何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上汽大眾將“本土化”作為突破口。
前有桑塔納2000的成功,以及帕薩特的國產,進入自主研發的第二階段的上汽大眾,以“本土化”為基礎,加大自主研發能力的建設,包括朗逸、Polo、途觀等多款經典“國民神車”相繼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