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的宏大敘事中,就業始終是核心篇章。隨著《中國統計年鑒 2024》的發布,我國就業人員的現狀如同一幅復雜而又多彩的畫卷徐徐展開,其中既有短期波動的微妙變化,又有長期趨勢的深刻烙印;既有地域差異的鮮明對比,又有結構分化的潛在挑戰。
先看就業的整體態勢。2023 年我國總就業人員出現反彈,這是自 2015 年以來的首次回升。這一變化看似打破了持續下降的軌跡,實則在生育率與老齡化的雙重夾擊下,可能只是短暫的波動。從長遠視角審視,老年撫養比的持續攀升以及人口紅利的漸趨式微,如同兩只無形的大手,牢牢把控著就業人員總量下滑的大方向。就如同潮水退去,雖有偶爾的回涌,但整體的落勢難以逆轉。這意味著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依靠傳統的人口紅利驅動就業增長的模式已難以為繼,亟待探索新的就業增長引擎。

地域層面的就業格局更是耐人尋味。部分省份就業人員與常住人口的比例懸殊,像浙江這樣的地區,就業人員占常住人口比重高達 59.17%,彰顯出其勞動力市場的活力與吸引力;而河南盡管是就業大省,但這一比例僅為 49.19%,背后是人口流出的無奈現實。這種差異背后,是各地經濟發展模式、產業結構布局以及人口政策導向等多因素交織的結果。對于人口流出地而言,如何留住并吸引勞動年齡人口回流,成為重塑地方就業生態的關鍵;而人口流入地則需思考怎樣優化資源配置,避免因人口過度集聚引發的諸如住房緊張、公共服務壓力過大等“城市病”。
再把目光聚焦到就業質量維度。北京和上海在城鎮非私營單位與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上一騎絕塵,遠超全國平均水平。支撐這一高工資水平的支柱無疑是高度發達的第三產業。兩地如同強大的人才磁石,憑借優厚的薪資待遇、豐富的發展機遇以及完善的公共服務,吸引著大量高素質人才紛至沓來。然而,硬幣的另一面是激烈的學歷競爭以及高昂的生活成本。高學歷人才的集聚在推動城市創新發展的同時,也加劇了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均衡,使得許多年輕人在選擇就業城市時,不得不在夢想與現實之間進行艱難的權衡。
從宏觀層面考量,我國勞動力資源雖仍具規模,但已悄然步入轉型期。一方面,勞動力整體素質的提升是顯著亮點,大專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的增加為我國挖掘“人才紅利”提供了肥沃土壤。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優化教育與職業培訓體系,使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實現精準對接,讓“人才紅利”充分釋放,從而彌補人口紅利消退后的空缺。另一方面,新就業形態的培育與發展迫在眉睫。隨著科技進步與社會變革,零工經濟、靈活就業等新興模式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政府與社會應積極構建適應新就業形態的政策框架與社會保障網絡,為從業者提供穩定的發展環境與權益保障。
在這幅就業畫卷面前,我們既要看到短期反彈帶來的希望曙光,也要洞察長期趨勢背后的嚴峻挑戰;既要把握地域差異中的發展機遇,也要正視結構分化中的潛在風險;既要利用人才集聚的創新動力,也要化解資源分配不均的矛盾壓力。唯有如此,方能在就業這一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上,書寫出科學合理、可持續發展的精彩篇章,使我國勞動力市場在時代浪潮中穩健前行,為經濟社會的繁榮發展奠定堅實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