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資車企2024年的反擊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來得更猛一些。
最直觀的一點,就是降價力度大,比如剛剛過去的“雙11”,多家合資車企推出促銷政策,優惠動輒三五萬,個別車型甚至能達到小十萬,疊加置換補貼最高優惠甚至會超過10萬,相比巔峰時期,一些合資車型的終端價格——都已經到了腰斬的地步。
除了直接降價,合資車企在進行產品煥新的時候,還會大幅提升配置以變相提高性價比,所提升配置的價值可達上萬元,除了將一些高價值配置下放外,比如某些車型改款換上了8155芯片,還會提升動力性能;再比如換裝排量更大的發動機以及檔位更多的變速箱。
那么問題來了:在合資車企如此大力度的反擊戰下,車市會變天嗎?
01
合資車企,為何拼了?
下面來具體看看合資車企史上最猛反擊戰都有哪些動作。
首先是無套路的一口價政策,以上汽系為代表。
今年8月成都車展期間,上汽率先在行業推出一口價模式,上汽大眾旗下全新緊湊型SUV——途岳新銳上市,限時一口價7.99-10.69萬元,入門價直降4.6萬元。
隨后上汽大眾帕薩特2025出眾款上市時同樣采用這一方式,限時一口價15.99萬元起,標志著主流合資2.0TB級車價格下探到15萬級別。
這一舉動成功激發了消費者的購買熱情,受到了用戶和市場的關注和好評。隨后,上汽通用也積極開啟“一口價模式”,自9月起,包括全新XT5、昂科威PLUS、GL8、君越2025白金款、新XT6、以及雪佛蘭全系車型紛紛推出了“限時一口價”,降幅最高達7.9萬,降價力度之大、車型范圍之廣,在車市前所未有。
截至目前,跟進限時一口價的還有東風日產,此外一汽-大眾、東風本田、一汽豐田、廣汽豐田等合資車企同樣推出了本質上相同的購車新政或降價優惠活動,降幅也普遍達到數萬元。
值得關注的是,這次合資車企不是一味地降價,主流策略是在降價基礎上,采取跨級增配的方式,來提升自身產品的競爭力。
比如全新大眾帕薩特Pro限時18.99萬起售,新車除了由內到外實現了較大革新外,還全系標配了高功率2.0T渦輪增壓發動機。同時,大眾帕薩特將采用新老同堂銷售的模式,其中同步上市的2025款大眾帕薩特“出眾款”限時一口價15.99萬-17.99萬元。
新款豐田漢蘭達上市,含權益后僅22.98萬元起售,其中雙擎車型全系官降最高4.3萬、380T燃油版車型全系官降最高5.3萬,同時增加了包括曲線金屬拉絲飾板、NAPPA真皮座椅、座椅調節按鍵、智能觸控暖光閱讀燈、8155芯片等配置。
2025款起亞K5上市時也是降價+增配,新車建議零售價為13.98-18.98萬元,最高降幅達2.3萬元的同時,入門款車型還增加了主駕駛電動座椅8向調節、一鍵啟動、智能鑰匙和后備箱感應開啟等配置。
凱迪拉克全新XT5和新XT6也直接在上市時推出限時一口價,全新XT5甚至因為26.59萬元起的價格實在太香、供不應求,上汽通用已經開啟了“全球調配零件、空運到中國、加班加點”的模式。
在廣州車展上,新XT6更是在“一口價”基礎上,給予“不限品牌”的換購用戶高達3萬元一視同仁的置換補貼,疊加國補最高可達4.5萬元,可謂是將“價格武器”用盡的典型。
可以看到,合資車企現在真的是拼了,在大幅降價和增配的雙重刺激下,眼下也成為抄底合資車的最好時機。
02
合資車企,之前輸在哪?
表面來看,合資車企這一輪失利是輸在新能源轉型速度太慢,錯過了國內新能源汽車大爆發的市場紅利。
理由是,近年來新能源滲透率和自主品牌呈現高度正相關的關系,在新能源車滲透率突破50%的同時,自主品牌市場份額也超六成,達到歷史最高點。
反面就是合資品牌銷量及市場份額持續下滑。乘聯分會數據顯示,10月主流合資品牌零售57萬輛,同比下降17%,環比增長8%。其中10月德系品牌零售份額15.8%,同比下降2.3個百分點;日系和美系品牌零售份額則分別為12.9%和4%,同比分別下降4.8個百分點、2.1個百分點。
但這只是簡單的結果論,進一步思考合資車企為何沒有踩準這一波新能源大爆發的原因,其實并不是合資車企沒有技術,造不出來,也不是像一些人說的組織機構臃腫,真正的原因是——合資車企誤判了政策。
這個問題其實在之前駕仕說《合資車企還能熬多久?》這一期節目里聊過,駕仕派Jackie認為,這一波新能源汽車大爆發并不是靠需求驅動,而是政策驅動——這也是為何新能源爆發在中國更快發生,而歐美普遍要推遲兩、三年,因為這些市場的新能源策略在回撤。
舉例來說,單單購置稅這一項因素,新能源和燃油車在落地價格上就可以有10%的差距,再加上其他補貼政策,比如車船稅、算在油價里的養路費等等,對燃油車都非常不利。
合資車企并不是沒有相關的技術儲備,福特、本田、豐田都有自己的PHEV技術,但現在不能及時拿出產品的核心原因,是這些車企在幾年前做產品規劃的時候,認為最晚到2023年——中國新能源政策基本完全退坡,除了純電可能還會擁有一些政策傾斜,PHEV車型將會處于和燃油車一樣的水平。
但結果是免征車輛購置稅政策今年9月又宣布延遲到明年12月31日,并覆蓋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汽車,還包括燃料電池汽車。
拋開政策因素,合資車企沒有選擇PHEV的另一個原因是,單從產品層面來考慮,其實相比燃油車,PHEV車型由于增加了更大的電池組,造車成本也會提高,而且消費者也要支付更多的售后費用,所以不管是美系還是日系合資車企,當時都認為先期導入HEV是更好的選擇,這樣只需要一個比較小的電池組,就既能保證性能和低油耗,又能保證價格的優勢。所以在合資車企的判斷里,這幾年先用HEV過渡,直到2026年才會有PHEV推出。
結果就是大家現在看到的,合資車企的新能源產品不受市場歡迎,而且即便一些合資車企現在也推出了產品力還不錯的PHEV產品,但因為產能規劃有限,銷量也不會提升很快。
03
合資大反攻打響,2025年車市將如何變化?
相比過去合資車企單方面挨打的情況,明年車市的合資與自主之間的競爭,將會是更為刺刀見紅的血腥場面,市場格局也必將會有明顯的變化。
一方面,合資車企通過限時一口價和各種優惠已經把價格降到位,合資A級車來到了7萬級別,合資B級車也來到12萬的級別,就連別克GL8入門價也史無前例跌破20萬,性價比碾壓同級新能源車。
沒有賣不出的產品,只有不到位的價格。
降價果然是提升銷量的利器,從某垂類平臺最新的銷量榜單來看,不少合資產品銷量都出現了回暖:朗逸回到了3萬輛以上,帕薩特回到2萬輛以上;凱美瑞、本田CR-V最月銷也突破了1.8萬輛,威蘭達排名上升4位,月銷量達到1.4萬輛以上;
途岳也將近賣了1.4萬輛,但排名足足上升了11位,短短兩個月銷量增長將近1萬輛;賽那、格瑞維亞更是占據MPV細分市場前列,月銷量不相上下,都是8300多輛。
另一方面,合資車企也在積極導入PHEV、增程以及純電產品,加速擁抱新能源,同時在智能座艙及智駕上引進中國供應鏈,發力高階智駕,不管是新能源還是智能化方面,都和自主品牌站在同一起跑線。
比如,剛剛發售的MAZDA EZ-6提供合資同級唯一的BEV超級純電和REEV無極增程兩大動力模式,售價13.98萬—17.98萬元。
上汽通用推出2024年推出全新一代智電插混系統,該系統由泛亞汽車技術中心全棧自研,率先在探界者Plus、別克GL8上搭載,兩款車型推出市場后迅速獲得用戶的好評,未來產能爬坡完成后,銷量有望進一步提升。
上汽大眾帕薩特Pro的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系統均引進了國內企業的技術,如科大訊飛的語音方案,大疆車載的IQ. Pilot智能輔助駕駛系統。
東風本田、廣汽本田共享的燁品牌首款車型發布,分別命名為“燁S7”、“燁P7”,基于本田新一代純電動車專屬智能高效純電“W”架構打造,兩款車都是量產狀態,計劃明年上市,定位為中型SUV,主要競品瞄準了特斯拉Model Y,同時東風本田新能源工廠在今年10月正式投產,廣汽本田首個全新電動車工廠將于今年12月正式投產。
東風日產也發布了首款純電轎車N7,配備8295P座艙芯片,同時聯合Momenta打造高階智駕系統,除了基于端到端大模型打造的高速領航NOA、全場景泊車功能外,還將上車“城市記憶領航NOA”功能,做到全國都能開、全國都好開。
廣汽豐田新能源子品牌鉑智首款緊湊型純電SUV——鉑智3X同樣選擇了Momenta作為智駕供應商,應用一段式端到端大模型架構,支持全場景無圖智駕領航。
豪華品牌也變得更加開放,全新“AUDI”品牌不再采用四環標識,首款概念車AUDI E基于奧迪與上汽聯合開發的智能數字平臺打造,同樣采用Momenta提供的智駕方案。
同時奧迪另一家在華合資車企一汽奧迪也帶來了全域智能豪華純電SUV——奧迪Q6L e-tron家族,基于自家的PPE平臺打造,據傳智駕方案來自華為,采用激光雷達+視覺融合感知方案,具備無圖L2++的智駕能力,能實現高速、城區道路的點到點NOA。
另外,奔馳不久前也發布了L2++無圖智駕體驗視頻,其智駕系統采用端到端大模型以及純視覺方案,在上海城區駕駛50min全長共計21km,做到全程0接管。
可以看到,通過自研、合作等方式,越來越開放的合資車企,也在變得越來越強大。看得懂趨勢并迅速做出變化的合資車企,有足夠的實力和傳統自主品牌以及造車新勢力,在新能源戰場上掰手腕。
04
駕仕結語
最后我們再來簡單做一個總結。
先說結論:我看好合資品牌明年的表現。
從最新的10月銷量來看,雖然合資車企同比依然在下滑,但環比卻實現了8%的明顯增長,同時從個別合資車型終端訂單暴增、供不應求的現場,也釋放出足夠積極的市場信號。
這表明,在合資車企降價降到位之后,合資燃油車依然有市場,這也再次驗證我們之前的判斷,新能源是借口——價格才是關鍵。
此外,合資車企在新能源領域也不遺余力,它們接下來投放市場的新能源產品,不管是從動力形式還是產品力表現來看,都已經跟上自主大部隊的步伐;而外國品牌與中國伙伴的合作,也到了前所未有的開放程度,取長補短、做大做強——典型代表就是上汽奧迪,新推出的AUDI及概念車型AUDI E,都是和上汽全面開放合作的新思路。從這些積極高效的動作來看,到時候市場不會再是像今年前三個季度那樣,合資品牌一邊倒的潰敗情況。
中國車市,風又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