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1月15日,是COP29能源主題日,阿塞拜疆首都巴庫舉辦的首場活動,以“推進新能源可靠替代,加快全球氣候行動”為題,聚焦以全球能源互聯網碳中和新方案推進能源轉型、實現《巴黎協定》溫控目標。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九次締約方大會(COP29)中國角11日開幕。
活動現場發布《新能源可靠替代促進全球碳中和》報告,首次對新能源可靠替代進行系統闡釋,并設計了新能源可靠替代綜合評估體系,規劃提出新能源從電量替代到容量替代、再到全面替代的三個發展階段,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中國智慧和解決方案。
2023年,133個國家在COP28會議形成了“擺脫化石能源”共識和2030年將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增至三倍(達到110億千瓦)的倡議。但距離實現這一全球目標仍然存在30億千瓦的差距,亟需實現目標的可行方案。
上述報告針對全球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發展階段差異,創新提出新能源可靠替代落地的“八大典型模式”和“六大關鍵技術”,運用合作組織自主研發的全球模型及數據庫,展示出基于新能源可靠替代的未來能源圖景。
該活動由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以下簡稱“合作組織”)與阿塞拜疆能源部、聯合國氣變公約秘書處、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解決網絡等聯合主辦。
合作組織是中國發起成立的首個能源領域國際組織,合作組織主席、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理事長辛保安在致辭中指出,推動可再生能源倍增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能源開發、配置、利用各個環節,需統籌考慮安全、消納、成本等因素。全球能源互聯網理念的核心是構建清潔主導、電為中心、互聯互通、智慧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推動能源生產清潔化、消費電氣化、配置廣域化、業態數字化,是一套具有普適性的能源轉型系統方案。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九次締約方大會(COP29)中國角11月11日開幕。“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實踐”主題邊會當天上午在阿塞拜疆巴庫奧林匹克體育場藍區舉行,正式拉開了中國角活動的序幕。新華社記者 孟菁 攝
辛保安表示,建設全球能源互聯網,實現可再生能源倍增目標,一是創新可再生能源開發模式,采用集約化低成本開發、水風光多能互補開發、源網荷儲一體化開發等新模式,能夠有效提升可再生能源開發規模和質效,吸引各方加強綠色投融資,促進可再生能源對化石能源全面可靠替代;二是推進電網互聯互通,推動可再生能源大規模開發,需要通過電網互聯,促進不同地區能源資源互補互濟、優化配置,提高能源供給質量和效率;三是增強能源系統韌性,可再生能源發展對電力系統安全運行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以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為電網賦能,構建數智化堅強電網,增強電網氣候彈性、安全韌性、調節柔性和保障能力,為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和電力可靠供應提供堅強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