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一周藝術人物,韓裔藝術史學者奇廷泫即將擔任紐約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奇廷泫對亞洲當代藝術以及藝術傳播領域有著深入研究;知名書法家華人德再推新作《致廣大 極精微——華人德 趙華新師徒治硯作品集》,展現了書法、治硯藝術的獨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蘊。
藝術家吳山專的個展“字方天下”在北京展出,呈現了其自“八五新潮”迄今近四十年的“文字”創作;多媒體創作者劉詩園個展“回文竊語”在上海舉辦,展覽橫跨攝影、影像、文本、空間裝置、舞臺劇等,展示了多媒體的多維藝術圖像。
紐約|奇廷泫
即將擔任紐約大學藝術學院院長
奇廷泫
藝術史學者奇廷泫(Joan Kee)被任命為紐約大學藝術學院新任院長,將于8月19日履新。奇廷泫目前在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擔任藝術史教授,是亞洲和美國當代藝術專家。
奇廷泫的研究方向包括藝術與法律、比較離散研究以及藝術與數字傳播。她在提升韓國抽象藝術的知名度方面功不可沒,尤其是活躍于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單色畫運動(Tansaekhwa)運動,2013年出版首本藝術史著作《韓國當代藝術:單色畫與方法的緊迫性》,引起了世界對韓國單色畫流派的關注;此后又于2019年出版《誠信模型:六十年代后美國的藝術與法律》(2019)亦受到藝術界和法律界的較高評價。
《亞非的幾何結構:超越團結的藝術》,奇廷泫著,加州大學出版社。
奇廷泫的最新著作《亞非的幾何結構:超越團結的藝術》,探討了少有人論述的非裔與亞裔藝術家的關系。她試圖解索藝術家之間的聯系是如何在各種文化及歷史背景的交叉中所展開,其中涉及了 1960年代和1970年代美國軍事占領下的韓國,以及1990年代和2010年代的全球化,并提出她思考藝術創作的另類方案。該書也獲得了2024年羅伯特·馬瑟韋爾圖書獎(Robert Motherwell Book Award)。
江蘇|華人德
《致廣大 極精微——華人德 趙華新師徒治硯作品集》新書出版
華人德
7月6日,《致廣大 極精微——華人德 趙華新師徒治硯作品集》新書分享會在第十四屆江蘇書展上舉行。
華人德,蘇州大學博士生導師、東吳書畫院院長,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第六屆中國書法家協會隸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蘇州市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兼藝指委主任。曾四度榮獲“中國書法蘭亭獎”,是迄今為止獲該獎項最多的書法家。著有《中國書法史·兩漢卷》《歷代筆記書論匯編》《歷代筆記書論續編》《歷代筆記書論三編》等。
趙華新,蘇州核雕、石雕、竹木雕刻師,師從上海工藝美術大師袁耀,核舟記品牌創始人。
《致廣大 極精微——華人德 趙華新師徒治硯作品集》
《致廣大 極精微——華人德、趙華新師徒治硯作品集》不僅是一部展示書法與治硯藝術融合創新的精美作品集,更是一部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力作。書中匯集了華人德與趙華新近十年間合作創作的硯臺作品五十余方,包括硯臺實物、拓片和文字賞析,展現了書法、治硯藝術的獨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蘊。
華人德少年時所走的是當時習以為常的路子,從顏、柳入手,繼學趙體。后得王能父指點溯源而上,學《龍藏寺碑》 ,得蕭散之韻。學北碑、墓志十數種,地緊密之構。學漢之《石門頌》、《張遷碑》 ,得樸茂之氣。又從前秦《廣武將軍碑》得生動之趣。
《致廣大 極精微——華人德 趙華新師徒治硯作品集》內頁
自書法進入現代后,實用性的淡化和藝術性的張揚,也引發了當下的書法學習熱潮。華人德認為,寫字不一定要通過變形、錯位、支離、夸張、草率,才算有趣味、有個性。縝密、洗練、綺麗、含蓄、典雅,才是高格。婀娜小篆、端莊正楷,照樣能寫出個性,寫出境界來。
新書分享會上,華人德還從歷史上蘇州刻硯大家顧二娘與文人的合作、物勒工名等傳統說起,細細分享了自己的創意緣起和設計理念,傳達出對傳統文化藝術的熱愛和創新性探索實踐的前瞻性,對年輕藝術家的培養提掖。
北京|吳山專
長征空間呈現“字方天下”展覽
“字方天下”個展正在北京長征空間呈現,展覽展出了吳山專1985年至今的逾百件作品,呈現了自“八五新潮”迄今近四十年的“文字”創作。
吳山專對于“中文字”的自覺,始于浙江美術學院在讀時期,他以中文的一種特殊的形態:“黑體”“印刷體”“美術字”,創作了“75%紅 20%白5%黑”展覽。
“字方天下”展覽現場
吳山專也以荒誕性消解文字,在其著名的近70萬字的小說《今天下午停水》中,大量的文字被直接灌注入其中——在這本書的扉頁上寫著:一個文字的集裝箱。
隨后,在新世紀伊始,吳山專關注到了伴隨著手機出現的新的文字狀況:短信。那是諾基亞手機上顯示出的像素字,字數有限、按條計費——與之相伴的是新的社會交往、組織、變革的方式的變化。互聯網上,“他人正在搜索”的關鍵詞,是還未實現的欲望的代名,呈現為星叢或地下鐵的交織,他稱之為“潛詞”。
“字方天下”展覽現場
這一切,在今天已經被“微信”(可以將其視為隱喻)的時代所顛覆,短信只是用來接受賬單、快遞信息和驗證碼,視網膜屏上再也看不到像素——它已經小到了人眼無法識別的程度;大語言模型產出的對話者已經可以比人類更加流暢與淵博。而吳山專的文字實踐,則通往了“圖樣/模式”,他說:“成為圖樣是圖像最好的命。內容毫無意義,但可以成為模式。”
于是,最為流行的詞匯(如“韭菜”和“鮮肉”,“馬戶又鳥”)都可被“填入”成為圖樣/模式,而他最新的思考,是區別于“語境”的“字境”:“我們要做的是通過以上的方法告訴人們,這是我們的世界。”(文/高丹)
上海|劉詩園
多個領域中的藝術圖像
劉詩園
7月4日,劉詩園個展“回文竊語”在上海Fotografiska影像藝術中心開幕。展覽橫跨攝影、影像、文本、空間裝置、舞臺劇等,呈現多媒體藝術家劉詩園的藝術圖像。
劉詩園,1985年出生于北京,現工作生活于中國北京和丹麥哥本哈根。她的藝術實踐涉及攝影、影像、文本、空間裝置、舞臺劇等多個領域。不論是通過自主地拍攝與創造,又或者挪用既有圖像與文化資源,劉詩園通過將其對象充分調動和重組,使它們原本懸置的語義再語境化,藝術家借此追問這個被圖像記錄和包裹著的世界的方方面面。
展覽現場
展覽呈現了劉詩園從早期跨度到最新創作5個系列作品,包括早期作品《與攝影的對話》、攝影 / 數碼作品系列《A Shaking We》和《幾乎像螺紋鋼》。而在最新攝影作品《冷血動物》和影片《為了我沒拍的圖片, 為了我沒讀的故事》中,前者是藝術家延續和深化了對網絡圖庫和網格的創造性使用,后者則是依托安徒生的童話,將故事中的每一個單詞重新進行圖像檢索,串聯成一個全新敘事。
《與攝影的對話》
在劉詩園構建的多層次場域中,觀眾不僅被邀請去重新審視流行文化對人們感知與價值標準的影響,更能深入探討圖像在當代社會中的多重語義與隱含屬性。劉詩園的作品既是超平面的,但又滿載大量相互不兼容的視覺信息,邀請觀眾在此演練多層面的解讀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