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在我國古代被稱為晉陽,從春秋時期開始營建,到唐代日趨輝煌,在北宋初年戰亂中廢棄,晉陽古城存在了1500多年,給后世留下了無盡的歷史傳奇。日前(1月19日),晉陽古城考古博物館正式開館,展出1000多件精美文物,為探尋塵封千年的歷史故事,提供了一把新“鑰匙”。
晉陽古城考古博物館,參照國家一級博物館標準建設,在設計上,利用通長的建筑空間,采用場景復原、多媒體現代設備等手段,構建層層穿越的觀展新體驗。
講解員奧媛:這件精美的青銅器是趙卿墓的鳥尊,在春秋晚期的時候,趙簡子創建了晉陽城。
據了解,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列卿瓜分,在我國歷史上,“三家分晉”被視為春秋結束、戰國開始的分水嶺,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就發生在晉陽。
晉陽古城遺址主要由城池遺址、石窟寺觀遺址和墓葬遺址三部分組成,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進行考古工作,陸續發現宮城、大型建筑基址等重要遺跡。據介紹,“晉陽宮”在春秋、北朝、隋代經歷過三次大規模營建,北宋初年因戰亂逐漸廢棄消失。展覽展出的晉陽古城遺址出土的殘碑,上面清晰地刻著“隋之晉陽宮”幾個字,為探尋晉陽城塵封往事,提供了一份關鍵線索。這件精美的漢白玉石槨,是今年已經69歲的張慶捷,20多年前在晉陽古城遺址墓葬區發掘出土的,考古工作者和文物再度相遇,成為晉陽古城考古博物館開館當天一個暖心的插曲。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張慶捷:這個石槨它是中國式的,但圖像里頭不見中國元素,墓主人是虞國人,有的人認為就在現在的兩河流域。
帶著濃濃異域風情的,還有晉陽古城遺址出土的列隊成陣的駱駝俑、胡人俑。專家表示,這些文物都反映出古代絲綢之路上,晉陽曾是東西方文明交流十字路口的重要古城。
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劉曙光:很多從中亞過來的那些人是通過北方草原之路來進入到東亞大地,晉陽古城恰好就在交通要道上的一個重要城市。
在展出的1000多件文物中,很多都是第一次同觀眾見面,唐代郭行墓壁畫就是其中一件。這座壁畫墓是2019年發現,墓主郭行,曾追隨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名武將。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劉俊:四壁畫的是樹下老人圖,還有一個這種比手勢,就像咱們今天的“耶”。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裴靜蓉:很多年輕人最感興趣的就是壁畫內容里有很多的人有“剪刀手”。有的人認為它是一個祈福的圖像,實際上我們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對這個圖案也沒有一個更多的、更深入的定論。
1:1比例復原考古現場“搬”進博物館
除了展出文物本體,在1.2萬平方米的展廳里,考古現場也被“搬”進了博物館,其中,就包括隋代虞弘墓考古現場,而且是按照1:1的比例復原,展示晉陽古城通過考古逐漸揭開神秘面紗的漫長過程。
02:23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常一民:從2000年開始,到現在也就短短的20多年,我們有了非常多的重要的考古發現。比如手工作坊區、隋唐之間的窯址,還有1至4號建筑基址。
展覽展出的這套模型,模擬了1000多年前晉陽古城2號基址上建筑的模樣。參與考古工作已有26年的裴靜蓉介紹,20平方公里的晉陽古城遺址上,2號建筑基址就有5000多平方米,她和同事用了6年才逐漸揭示出這些歷史信息。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裴靜蓉:這個是一處唐、五代的寺院建筑,中軸線上有三進院落,數字化還原也一直是大家的一個非常想實現的夢想。
“晉陽”最早出現在歷史文獻中是在春秋時期。唐至五代,因備受統治者重視,稱為“北都”。目前晉陽古城遺址究竟是什么樣?原晉陽古城考古隊領隊常一民,現在還經常到太原古縣城北側不到1公里的古城營村察看,這里就是晉陽古城遺址考古發掘的核心區。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常一民:李白說的“天王三京,北都其一”。但是隋唐的長安城被現代城市疊壓了,洛陽也是這樣。而晉陽城從宋初至今1000多年沒有大的建設,遺跡都在,你能到這來感受歷史。
2010年,晉陽古城遺址納入全國首批國家遺址公園建設名單,山西省文物局成立考古隊,開始大面積發掘,先后發現白釉瓷碗、青綠釉瓷碗等器物,建筑構件,以及手工作坊和多處建筑基址,考古專家對晉陽古城的認識也開始清晰起來。
太原市文物局局長劉玉偉:我們將抓緊建設完善好晉陽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發掘好、保護好、整理好、闡釋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歷史信息,使我們文化自信的源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