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臘八就是年!要說起老底子楓涇本地人的年味,油豆腐塞肉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大菜。豆制品作為中華傳統美食已有上千年歷史,如今更已經成為尋常百姓餐桌上常見菜肴之一。
在金山區楓涇鎮興塔村8組,就有一家遠近聞名的手工豆腐坊。近日,記者來到了這家名為“洪泰祥”的手工豆腐坊一探究竟。只見,豆腐坊面積不大,卻明亮干凈,一進門就看到店主楊金華和妻子忙碌的身影。據介紹,“洪泰祥”豆制品采用傳統手工制作工藝,經過100多年的傳承和發展,憑借其考究的制作工藝、細膩的口感和濃郁的豆香味,深受當地百姓的喜愛。
據介紹,“洪泰祥”豆腐坊的歷史,可追溯到民國元年。清末民初,興塔集鎮作為通往興塔泖橋至嘉善惠民的重要水路通道,是面杖港河畔唯一的水鄉集鎮,船只往來頻繁,貿易相當活躍,而“洪泰祥”豆腐坊作為當時唯一一家豆腐店,遠近聞名。1958年,興塔人民公社成立,同年興塔生產大隊開設了豆腐坊作為農村集體副業,由當時的“洪泰祥”豆腐坊第三代傳人曹阿小傳承。1985年,豆腐坊從集體資產轉為個體經營后,便由“洪泰祥”豆制品制作工藝的第四代手藝人楊金華傳承至今。
這便是如今楊金華經營的這家手工豆腐坊可追溯的源頭。經過百年傳承,不僅古法工藝得到了延續,豆制品種類也不斷增多。
“黃豆都是從老百姓手里收過來的,最遠來自馬橋那邊的農戶,之后我們還要對黃豆進行挑選,差的都要剔出來。”楊金華說,在原材料的把控上,他們必須精挑細選,制作豆腐時,黃豆要提前浸泡,當豆子充分泡脹變軟,浸泡效果就達到了最佳,一般秋冬季控制在5個小時左右,春夏季在3個小時左右。
每天凌晨一點,在黑漆漆的夜里,楊金華夫妻倆就開啟了豆腐坊一天的忙碌。“豆制品的制作需要經過選豆、浸豆、磨豆、沸煮、沖花、點鹵、包布、壓豆腐等多道工序,豆腐想要口感好,講究的就是火候,沖花、點鹵最關鍵……這些全靠幾十年的手上功夫。”說起“豆腐經”,自19歲便開始學習豆制品制作的楊金華滔滔不絕。
“現在賣得最好的是百葉結。我們家的百葉結,厚實、嫩滑,韌性十足,久煮不爛,現在每天要賣30斤左右。”楊金華說。據悉,從臘月到清明前夕,都是豆制品的旺季,眼下臨近年關,豆腐坊格外忙碌,每天產量都在上升。
楊金華家的豆制品,摒除一切化學添加劑,堅持取料天然,再加上其純手工制作等特點,不僅在本地有著大批穩定顧客,還吸引了不少在外工作生活的興塔人特意過來購買。“他們家的臭豆腐,我拿貨有16年了。品質就是好,吃上去和別的地方不一樣,口感細膩鮮嫩,受顧客歡迎。”做臭豆腐小吃生意的熊師傅,正好前來取早早預定好的生臭豆腐片。
值得注意的是,在村里支持下,依托美麗鄉村示范培育村的創建,豆腐坊也進行了提檔升級,內部重新裝修,更換了地磚和吊頂等,外部則增加了可供食客堂食就座的桌椅。
每道傳統味道的背后,都有著當地獨有的文化記憶。洪泰祥豆腐坊的古法工藝經過幾代人的傳承和發展,不僅成為備受老百姓歡迎的餐桌美食,還形成了植根鄉村的獨特文化符號。隨著上海樂高樂園開工建設,興塔村作為緊鄰樂高的村落,為了承接好樂高的溢出效應,近年來不斷挖掘、提升本村的文化價值。
“我們興塔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盛唐時期,清末民初逐漸發展成一個集鎮。提煉特色文化,可以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目前,我們已為‘洪泰祥’申請了注冊商標,未來還將打造成片的洪泰祥產業,形成一個片區效應。”興塔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金葉軍告訴記者,未來,興塔村將持續聚焦文化特色、挖掘文化底蘊,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努力成為一個可以為游客提供多元化體驗的特色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