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汽車集團,豪擲百億,投向兩顆重要“棋子”。
4月11日,大眾中國官方微博稱,計劃投資25億歐元,約合190億元人民幣,拓展其合肥的生產和創新中心,即其制造工廠和研發中心。

一是“大眾安徽”,即大眾在華的第三家乘用車合資企業,大眾持股75%;二是“大眾中國科技”,為大眾全資,專門開發面向中國市場的電動車型。
種種跡象顯示,這家跨國巨頭正加碼在華業務。
中國是其最大的市場。去年,其差點失去領頭羊地位——大眾在華交付323.6萬臺車,略高于比亞迪的302.4萬輛。
王座岌岌可危,大眾大手筆投資,在中國汽車產業鏈上下游廣撒網。
狂補功課
做電動汽車,大眾把寶押在合肥身上。
德國總部之外,其在合肥設立了生產基地、新能源汽車研發、創新和零部件采購中心。
除上述兩家公司外,其軟件公司Cariad、大眾汽車(安徽)零部件公司、大眾(安徽)營銷服務公司等也在合肥落地。大眾還持有當地電池企業國軒高科25%股份。
“安徽是我們的大本營。”大眾中國董事長貝瑞德(Ralf Brandstatter)稱。

投資合肥,是為了奪回市場。
去年,大眾集團共銷售924萬輛汽車,其中純電動汽車僅77.1萬輛,占比僅8%,計劃將純電動汽車銷量占比,提升至9%至11%。
長期以來,該車企是中國燃油車市場的老大。但電動車業務,沒拿到如此好的成績。
2023年,在中國市場,大眾銷售了19.2萬輛純電動汽車,同比增幅達23.2%。
這個表現一般。去年,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949.5萬輛,同比猛增37.9%。
大眾奮力追趕,以奪回市場。
比如其抽調各地精銳,準備在合肥打造一支擁有3000名中國工程師的團隊。要知道,幾十年來,其在中國市場賣的汽車,一直由德國工程師設計。
扎根中國,還有一個好處,電動車零部件本地化程度高,降低成本。
“我們無須再跨時區與德國開發團隊協調。我們將提高開發效率,使產品向中國客戶的交付周期縮短30%。”貝瑞德表示。
比如大眾安徽使用新技術,將電動汽車測試周期從三個月縮短至一個月。
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群雄爭霸。狂補功課的大眾,希望跟上進度。
掉隊危機
大眾的電動車,處境尷尬。
年初,該公司發布新純電車型——2024款ID.3。
作為轉型主力,ID.家族被寄予厚望,大眾拿出價格刺刀,國內起售價12.59萬元。

大眾于2020年推出純電ID.3,次年在中國市場上市,起售價15萬元。對于這款產品,國內消費者并不待見。
上市僅三個月,官方就開啟了最高3.7萬元的降價。
大眾汽車的電動化轉型起步于2015年,是傳統車企中行動較早的一家。
起初,它在占據市場優勢的合資陣營,量產混動車型,比如上汽大眾帕薩特,2018年上市的混動版,起售價超25萬元。
這些年,國產新能源品牌千帆競發,消費者有很多選擇。
目前,大眾擁有6款ID.純電產品以及數款混動車型。
從暢銷車型來看,去年,在中國市場,大眾最暢銷的車型為ID.4,其次為ID.3,銷量分別為7.57萬輛、6.17萬輛。

銷量數據排名上,這兩款車型差特斯拉、比亞迪爆款一大截。
比如,特斯拉Model Y,去年在國內的銷量超45.6萬輛,比亞迪海豚破29萬輛。
總的來看,大眾基于MEB電動車平臺,已經打造了十幾款車型,市場反饋平平。
羅蘭貝格汽車行業中心負責人鄭赟曾向《21CBR》記者分析稱,大眾MEB平臺的成本控制,可能沒有中國品牌的電動車平臺做得好。
“傳統國際車企從燃油車向新能源車切換,面臨機構大、效率不高的局面。”鄭赟直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