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增長,股價飆升。
在新舊勢能轉換、價格戰蔓延之下,2023年車市被行業冠以最內卷的一年,市場格局也在殘酷的洗牌中被改寫,不少新勢力們開始嶄露頭角,在華麗數據與話術的造勢之下,不少傳統車企被冷落,被忽視,甚至被歸結為走下坡路。
不可否認,在變革的浪潮之中,傳統車企的高光被取代,市場份額被瓜分,轉型進入陣痛期,但品牌的根基,技術的沉淀,以及轉型的加速,也注定了調整周期的曲線終是向上的,正如開頭的那份成績,便源自老牌傳統車企——北汽集團。
低調改革,成效漸顯
去年,北汽賣了170.8萬輛車。

1月中旬,北汽集團發布成績單,即便在極度內卷的2023年,其仍實現營業收入4803億元,同比增長6.1%。
發布業績時,北汽重點提及自主業務板塊。其中,自主乘用車銷量19萬輛,同比增長69.1%。自主商用車銷量63.4萬輛,同比增長36.7%。2023年北汽集團自主乘用車與商用車銷量共計82.4萬輛,占總銷量的比重為48.24%。
雖然距離回到北汽集團的巔峰時刻還有點差距,但是,整體增速跑贏市場大盤,自主乘用車業務增速刷新記錄,這對北汽集團來說,已是不易。
這份不易,既有殘酷市場下的重拾增長,更有“刀刃向內”中的自我重塑。

近年來,隨著新能源汽車領域強勢擴張,價格戰輪番上演,傳統車企們也在內卷中不斷自我革新。從2021年開始,北汽集團便已拉開了改革帷幕。
彼時,剛剛執掌北汽集團的姜德義迅速確定了改革目標:聚焦整車主業,明確主體定位,集中精力、資源發展整車,特別是自主品牌,在非主業上做減法、在歷史遺留問題上做減法、在制約效率效能的因素上做減法。
做“減法”,是姜德義的“第一板斧”。而擅于及時止損的他也確實有兩把刷子,在到任的前兩年時間里,便非常果決的處置了拖累集團的不良資產,及時地為北汽集團止血。公開信息顯示,北汽集團通過有序退出通用航空、農業、房地產等非主業板塊,劃轉低效產能,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此外,有業內人士向扉旅汽車透露,在汽車板塊,垂危的北汽銀翔已逐漸剝離出北汽集團,乘轉商的昌河也在北汽福田時代汽車的戰略布局中找到一席之地,助力南方產業化布局。

而“減法”之下,則是為了更好的“聚焦主業”,在重押整車主業上,“加法”成為了此輪變革的主旋律,并采取多方出擊。一方面,向合資品牌增資,備下充足彈藥。
2021年12月,北汽集團將自持的戴姆勒集團股份從5%增加至9.98%,從而超越吉利成為戴姆勒集團最大股東。提高股比,更能保證利益的強相關。據最新的財報數據顯示,2023年,北京奔馳實現了營收22,484百萬歐元(折合人民幣約1751.26億元)。
同時,2022年3月,北汽集團旗下投資公司同現代汽車聯合向北京現代增資,股東雙方各增資約30億元,共計約60億元,以緩解北京現代在華發展的經營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