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公元2024年4月3號,我一登陸德國之聲(DW)的X平臺賬號,就看到一幅特別可喜,又特別可笑的情況,這家德國媒體在過去的24小時里,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的報道,光是被轉發到X平臺賬號上的,就有五六條之多,滿版充滿了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恐懼,所以,我只能用“比亞迪快把德國人嚇尿了”概括,一點兒都不夸張。雖然這兩天的國際時政新聞特別多,都特別勁爆,但我還是要首先選取“德國人嚇尿了”來當本期主題,大家想想啊,這可是德國啊,稱得上是世界上第一號的汽車強國,擁有奔馳、寶馬、大眾的德國,現在卻被一個銷量排名世界第七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給“嚇尿了”,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現在在國內是一個比一個猛卷,卷得大家死去活來,但是在歐洲,我看就像當年歐洲酋長們聽說成吉思汗的蒙古鐵騎就要兵臨城下一樣,早就嚇得瑟瑟發抖了。
比如,在德國杜塞爾多夫出版的德國《商報》上,以“德國必須與中國達成妥協”為題,刊發了瑞士的宏觀經濟學家莉娜·塞爾格倫(Lena Sellgren)寫的一篇評論。這文章特像一篇幫助中國向德國發出的“勸降信”,瑞士人在勸德國向中國投降,別瞎抵抗了,文章說,與美國不同,中國和德國都面臨嚴峻的人口結構變化,作為兩個經濟中心國家,中國和德國目前的表現都低于平均水平。德國經濟具有強烈的出口導向,中國則是其最重要的貿易伙伴,這就意味著,如果中國對德國產品需求的疲軟,就是如果中國人不買德國貨了,也會嚴重損害歐洲的經濟。而在某些尖端科技領域,中國已處于領先地位,中國的汽車電動化正在飛速推進,全球汽車產業日益聚焦于中國,歐洲汽車正面臨重壓。所以,莉娜·塞爾格倫說了:盡管具有可以理解的地緣政治憂慮,你們德國政府依然應該最好適應中國汽車崛起的現實,不要想辦法把中國拒之門外----繳槍不殺吧您吶。
突然想到一個很不合適的比輸,以前網上曾有過一波廣泛的流氓討論,說當一個女性被強奸時,如果她反抗不了是不是不如就享受吧?當然,這個比喻用在這里也很不合適,因為女性被強奸是被犯罪,當然要把施暴者繩之以法,這是不能動搖的原則;但是,歐洲人購買汽車,這是一種生活方式,駕駛任何國家生產的汽車,無論是駕駛德國的傳統汽車,還是駕駛中國的新能源汽車,都是生活享受,只是現在某些德國人自己把中國汽車的進入看成自己被強奸罷了。
另外,還有一篇報道,是關于4月7日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將帶著比亞迪、上汽、吉利等中國車企“叩關歐洲”,這個消息我在中國還沒聽說,但在德國已傳開了,王文濤是要跟歐盟討論它們對中國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的,歐美人在市場上打不過中國,就質疑中國新能源產業“產能過剩”,但是,這回中國不客氣地回擊說,這是西方的“炒作”,背后動機是不愿見到中國產業升級“打破西方在全球分工體系中的壟斷地位”,還直接批評歐盟“以公平貿易為名,行保護主義之實”。
所以,今年1月,中國宣布了對歐洲白蘭地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你搞我,我就搞你,被視為是報復歐盟調查中國電動車,而且是劍指法國,因為馬克龍在這事上跳得最歡,是在提醒法國人,你們不要忘了,去年4月,你馬克龍可是從中國拿著上千億歐元的空中客車訂單走的,把美國人饞得流了八丈長的哈喇子,中國人若真想收拾法國,后手還多著呢。
按德國媒體的說法,今年的慕尼黑車展是最讓德國人受傷的,因為來自中國的車企數量僅次于東道主德國,而且中國是既有傳統汽車,也有新能源汽車,但德國幾乎只有傳統汽車,我們知道,大眾品牌賣得最好的新能源車,也是在中國制造,和銷售起來的,這真是震驚了德國,德媒認為,這是舊汽車世界與新汽車世界的“大決戰”,前者是由德國人主導,后者則主要是來自中國的電動汽車。
現在,歐盟對中國電動車課征的關稅標準稅率還是10%,美國則對中國電動汽車加27.5%的稅率,然而有一個要命之處是,德國所有的大車企都在中國有重大投資,都嚴重依賴中國市場,現在德國車企在中國賺的錢,肯定要比中國車企在整個歐洲賺的錢還多,如果德國或歐盟敢跟在美國屁股后面對中國汽車加征更高關稅,中國人若對等反擊,受傷最嚴重的肯定是德國和歐洲,而非中國,這小學生都能算得出來。
所以,4月份王文濤部長“叩關歐洲”更是理直氣壯,你要戰便開戰。
德國之聲賬號上還有一篇報道,說的就更直接、更邪乎,是“中國電動車占有歐洲市場將達25%”,說在歐洲電動車銷量萎縮之際,中國制造電動車在歐洲的市占率逐漸擴大,中國比亞迪的崛起引發關注,該公司去年第四季銷量首度超過特斯拉;全年銷量則增長了62%,凈利潤增加81%。
其實今年第一秀度,比亞迪的增長更是驚人,這里面我懷疑有一種信息催眠的效應,就是當消費者們在今年以來,一旦從大量的新聞里知道,中國的比亞迪突然崛起成為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車品牌之后,又帶動了比亞迪銷量的猛增,其實這就是贏家通吃嘛,第一!這個招牌在市場規律中就是絕對的大寶貝,天生的金蛋子,特斯拉輕易丟掉了“第一”,未來有可能死得很慘。
而歐洲運輸環境聯合會在3月27日的一份報告說,去年在歐洲銷售的電動車里有19.5%是中國制造,今年這個比例可能達到25%。該報告先是一本正經地主張:提高面向大眾市場的電動車產量,并投資歐洲的電池供應鏈,是促使歐盟車廠能與中國品牌競爭的惟一途徑。然后,這份報告最后又羞羞答答地加了一個“小尾巴”,說歐盟對中國汽車施加關稅也有助于推進電動車制造的本土化。歐洲人就是耍流氓時也不忘紳士風度。
德國之聲還轉載了一篇《法蘭克福匯報》的文章,標題是“物美價廉不代表就有銷路”,這簡直就是老守田園的德國汽車在發出固執的哀號,文章說了,和當初相比,中國電動車企業現在有了長足進步,產品具有獨特設計、華麗內飾、優秀的娛樂設施,而最關鍵的則是具備競爭力的電池技術。而且,中國年輕的汽車產業在全國各地都有工廠,也使用歐洲供貨商,還推出了眾多讓人眼花繚亂的新品牌。
但是,中國廠商目前已經有一些失敗的案例,比如在電器商店賣車、讓第三方維修店提供售后服務的愛馳汽車,又比如試圖通過互聯網推銷不知名的電動汽車品牌。大家看,德國人現在還把“電器商店賣車”作為營銷錯誤,思路仍然局限在4S店時代,他們不知道在中國這個大過整個歐洲的汽車市場上,“電器商店賣車”已經把傳統4S店擠得東倒西歪了,我看如果再沒人提醒,接下來,很可能不但中國的新能源汽車會沖擊歐洲市場,中國人的“電器商店賣車”也會把歐洲和德國的傳統汽車營銷網絡翻個底兒朝天,保證你們哭都找不到廟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