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3月21日,Nature News首頁報道了全球首例豬肝移植到人體內案例,該案例來自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3月 10日,在中國科學院竇科峰院士、肝膽外科陶開山主任帶領下,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成功將一只多基因編輯豬的全肝以輔助的方式移植到一位腦死亡患者體內[1]。

器官移植是治療終末期器官衰竭的最佳方案,但器官短缺是全球性的問題,限制了器官移植的進一步發展。最新的研究表明,基因修飾豬可能很快成為臨床器官移植供體的現實替代來源。異種移植可能是解決器官短缺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

竇科峰院士、陶開山主任等主刀手術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4-00853-8
什么是異種移植?
異種移植是將動物或細胞來源的活細胞、組織和器官移植給人或其他動物。近年來,隨著新型免疫抑制藥及基因工程技術的創新發展,豬-非人靈長類動物(non-human primate,NHP)異種移植迅速開展,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受體猴存活時間高達758天[2]。
異種移植的主要障礙
目前關于基因修飾豬-腦死亡受者異種移植亞臨床研究主要集中于克服排斥反應、延長移植物存活時間和增強移植物生理兼容性及避免物種交叉感染上。
基因修飾方案是異種移植的核心環節。在過去的20年里,CRISPR/Cas9介導的基因修飾和免疫抑制方案的改善進一步延長了豬器官在非人靈長類動物(non-human primate,NHP)中的存活時間。
然而,異種器官的功能性存活仍不能滿足臨床需求。異種移植關注焦點在于器官能否度過超急性或急性排斥反應期。但在臨床人類同種腎移植中,慢性排斥反應已經成為移植腎失功最主要的原因。
在完善的術前配型、免疫抑制藥應用下,同種移植腎術后1年存活率達95%,5年達78%,10年達63%。異種移植Ⅰ、Ⅱ期臨床試驗中,異種移植腎5年存活率達到多少才能進入Ⅲ、Ⅳ期臨床試驗并普及臨床,尚未能明確。另外,跨物種感染仍是潛在威脅,即病原體在人和動物間傳播的可能性[3]。

巴馬小型豬 圖片來源:中國實驗動物信息網
在該研究中,供體豬為巴馬小型豬(Sus scrofa domestica),肝臟包含六個基因修飾。這些修飾使豬細胞表面的三個蛋白質基因失活,并引入三個人類蛋白質基因,以防止器官排斥,供體豬在一個專門的無病原體設施中飼養,大約有十幾種病原體檢測呈陰性,其中包括豬鏈球菌、2型肺炎支原體和豬巨細胞病毒。移植肝臟持續工作10天,未出現器官排斥反應的跡象,肝臟可以產生膽汁[1]。
異種器官移植是一項前沿而富有挑戰性的技術,可以解決目前人類面臨的嚴重的器官缺乏問題,但它也面臨著一些風險和其他問題,需要科學家們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來推進,也需要相應的法律法規進行約束,最終實現真正走向臨床,造福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