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2024上海·靜安現代戲劇谷”之邀,由中國兒童藝術劇院與故宮博物院共同出品的歌舞劇《貓神在故宮》在上海大寧劇院連演3場。活潑的“故宮貓”用戲劇藝術展現“活著的故宮”,帶觀眾走進一段“關于友愛與陪伴、記憶與歷史、生命與永恒”的童話。
歌舞劇《貓神在故宮》根據同名繪本故事改編,講述在紫禁城里,一只名叫“寶貝兒”的小貓,因為對人類伙伴的深深眷戀,穿越時空成了名叫“小東西”的小貓。此時的紫禁城已經成了故宮博物院,“小東西”在這里尋找著曾經陪伴自己的伙伴,也尋找著自己的歸屬……
該劇由著名作曲家、《彎彎的月亮》《七子之歌》作曲李海鷹擔任作曲和音樂總監,中國兒童藝術劇院院長、國家一級編劇馮俐,國家一級導演焦剛與眾多實力主創共同打造,中國兒童藝術劇院老中青三代實力演員共同演繹,以“貓神”的故事為載體,向全世界展現代表中華歷史文明和傳統文化的故宮,開啟大小觀眾對以故宮為代表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好奇與向往。
小觀眾入場前
小觀眾參與場外互動活動
演出現場,隨著動聽的音樂響起,如同“貓眼”一般的舞臺上,形態各異、性格獨特的“故宮貓”接連登場。跟隨《美麗的故宮》《格格的貓》《陪伴》《我們都會說話》等近20首音樂曲目,觀眾與舞臺上的角色一起經歷四季輪換,見證歷史變遷。當“喵星神”對因為護送故宮文物而再次回到喵天宮的“小東西”說出“我封你做個故宮的貓神!生生世世守護你喜歡的故宮!”時,全場掌聲雷動。
去過故宮的小觀眾李楚喬表示,“我去過的故宮,文物、屋脊神獸都是不會說話的,但是在這個戲里他們都會說話了,這是一個屬于貓的故宮,很漂亮、很有趣。”小觀眾張藝堯說,“當戰爭來臨,‘小東西’不忍和罐罐分開,而‘小東西’的朋友不忍和它分離,但他們最后都為了守護故宮而努力。”
《貓神在故宮》劇照
“《貓神在故宮》在北京駐場演出50場后,來到我們向往的上海,來到故宮文物南遷所走到的第一站。”馮俐表示,“到場的大朋友和小朋友的掌聲讓全體主創備受鼓舞。”
主創與觀眾
演出后的研討會上,評論家毛時安談到,“故宮凝聚了中國傳統文化正大氣象的基本美學品格,既恢宏、繁復,又絢麗、莊重。展現這種故宮文化不僅需要情懷,還需要一種藝術能力,而對故宮的情懷和這種藝術表達能力,在《貓神在故宮》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現。作為歌舞劇,這部作品既展現了‘史性’:在不到2小時的演出中,把故宮400年的歷史進行了藝術的整合和濃縮;又展現了‘詩性’:通過情節快節奏的變化,將情感的豐富性展現給孩子。”中國福利會兒童藝術劇院名譽院長、上海戲劇家協會副主席蔡金萍表示,“《貓神在故宮》在運用動物擬人化的表演手段方面非常成熟。看到老中青三代演員同臺表演,能感受到中國兒藝在團隊培養上的循序漸進。”國家一級編劇、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王麗萍表示,“這部劇融合了貓的元素和故宮的元素,有天然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是值得長期演出的大IP。作品中關于貓和鼠的邏輯關系處理得讓人信服。角色造型設計將國風的衣服穿在貓的身上,既大膽又漂亮,非常吸引當下的年輕人和小觀眾。”上海戲劇學院院長黃昌勇認為,“《貓神在故宮》的故事寫法見功力,在高品質的歌舞劇和音樂劇較為匱乏的少兒演出市場,這部作品有獨特價值。”
《貓神在故宮》劇照
據悉,歌舞劇《貓神在故宮》此輪全國巡演共58場,還將赴南京、西安、杭州、嘉興、常州、淄博、濱州、太原、濟寧、武漢、深圳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