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小米SU7發布,網友大多在關注20萬出頭的價格和交了訂金不能退等消息,那么他這個價格是不是真的合理呢?
首先要知道,小米是門外漢拉資源入門自研,研發期的成本比其他廠家高太多,如果第一款就是10-15萬價位的車,一來把自己定位拉低,二來更加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盈利。

有人拿手機來類比,說真的,汽車界的小米已經有了,就是比亞迪,8-20萬基本就是比亞迪的必殺范圍,目前唯一一家能在這個區間突出重圍的新勢力是零跑,別人已經堅定的要銷量再要影響力了,零跑一開始定價22-26萬,23年直接腰斬到大腿只賣15萬.....
另外一點,汽車比手機卷多了。現在汽車行業上規模的內企至少15家,外加10家左右的外企,遠非2010年的手機業競爭態勢可比。汽車行業的試錯成本也比手機高得多,手機10個億省點兒能搞出一款來量產碰運氣,汽車業100億才搞得出一款。許皮帶、(跑路前的)賈會計們各自蹦了5、6年了,折騰出來啥?

而且汽車選擇事關安全,用戶試錯嘗鮮的欲望遠低于手機。2000塊的手機玩7天就差不多,還來得及退貨,退不了賣二手也就虧500。即使這樣,手機業都不是那么好玩的。你們以為打臉羅老師他不想把錘子做好嗎?結果做了個錘子,然后就沒有然后了。同樣嘗鮮新品牌,20萬汽車買來發現不對,一個月后想止損至少虧五萬。不是錢多+鐵桿粉,誰那么熱心去當這個小白鼠啊,還不都是“下一輛一定”。結果小米來個不能退訂,不說黃牛了,這無異于捅了嘗鮮黨的馬蜂窩。

再看銷量,目前汽車最熱銷價位是8-15萬,比亞迪的前朝、海獸系列熱銷款都在這區間里,吉利、埃安什么也一樣,逼得大眾ID在中國賣得比歐洲便宜一半被顧客噴。15-25萬區間比亞迪吉利埃安之類的跑量廠家每家至少有2、3款產品,蔚小理極氪艾維塔之類鼓吹新概念造車的獨立小品牌、大廠副品牌,每家至少也一款經過幾輪技術迭代的成熟車在那虎視眈眈主推。價格再往上,就更不用說了,誰家沒有一款啥硬件都頂配的旗艦款?

就算想賣15-25,前提得是市場認賬。不說新能源車,在油車領域20萬已經能摸到寶馬1、奔馳A、奧迪A3乞丐版們的屁股了。作為新品牌,是覺得自己制造成本能低過比亞迪、吉利、廣汽,還是新概念營銷強過蔚小理,還是品牌號召力強過BBA?
人們太小看要做到8-20萬這個價位的全方位實力了;小米先做15-25萬價位的走量是比較合適的,至于能弄到多少就看小米了,想做到低于17萬,真的是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