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蔚來此前成立CBU,其核心邏輯是,將公司所有經營工作拆分為多個互不重疊的“基本經營單元”(Cell Business Unit,簡稱CBU),每個單元必須建立明確的經營目標、成本目標和投資回報目標,讓每一筆錢經得起嚴肅的財務審視,明確具體的責任人,制定具體的行動計劃,并為最終結果負責。
據蔚來產研部門人士透露,CBU機制推行之后,2025年初提報的500多個項目,截至目前只有約一半能夠立項成功,沒有明顯ROI的項目會被砍掉。所有要干的活、要立的項,都要明確拿到項目代碼(code),才能向下推進。
該人士稱,立項開會變得更加謹慎,過去上會聚焦結果、風險和技術挑戰,現在經常討論成本。在公司立項會之前,會在部門層面先做一輪立項,充分探討可行性和資源,“以前覺得要干反正有人那就干了,現在有些項目自己評估一下就不做了。”
在CBU機制下,很多部門開始落實工時機制,量化每個員工對于項目的貢獻。目前產研部門實施工時制已有三個月,一位蔚來研發一線員工說,“大家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時間也是一種很重要的成本,要把時間投入到更有價值的項目上去。內部現在流行打招呼的方式是,今天你有code嗎?”
過去立項之后,業務負責人習慣性申請加人,尤其面臨交付壓力時,特別容易出于慣性堆人頭趕交付,申請特批拿到額外資源,使得公司雖然在大面上在主張收緊資源,但實際落地執行中,資源投入隨業務需求不停增長。
但在CBU機制下,業務資源邊界進行了明確限定,倒逼業務負責人在有限資源邊界內尋找解決方案完成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