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神車”到“智造”,五菱的國民基因再進化。在4月7日舉辦的“上汽通用五菱2025技術進化日”發布會上,五菱系統發布“天·靈·神”技術體系最新成果,向外界傳遞了“五菱科技 以民為本”的技術創新理念。5月23日,央視財經《微·對話》欄目走進上汽通用五菱,央視主持人靳強攜手清華大學汽車系博士張抗抗,通過實地探訪,揭開上汽通用五菱如何通過技術向上,探索百姓“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的科技,兌現“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的承諾。

技術,歷來是推動行業向前的中堅力量,但在上汽通用五菱看來,技術不僅僅是高端科技的象征,更是“人民的技術”。上汽通用五菱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韓德鴻表示:“我們不做高不可攀的奢侈品,而是做普惠大眾的必需品!我們要持之以恒地探索 老百姓‘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的新科技!”
天輿架構“空間魔法” ,讓超A智能座艙更懂用戶
現場,上汽通用五菱技術中心副總經理李天輝、上汽通用五菱智能平臺首席技術官邵杰、上汽通用五菱規劃與運營管理部總經理肖瀟專家團,帶領嘉賓分別探訪廣西新能源汽車實驗室、三電實驗室和全球首創的精益智造工廠,近距離體驗集中搭載“天·靈·神”技術成果的2025款五菱星光,感受科技平權帶來的智電魅力。

走進五菱,知名汽車博主張抗抗的第一印象就是人民的五菱又進化了。張抗抗表示:“用一句話來概括五菱的這種品牌印象,就是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而且它在不同時代造出了這種神車還不一樣。你比如說在很久之前的燃油車時代,它造了五菱神車,五菱宏光,然后到了新能源時代又造出了宏光MINIEV。”尤其是入座五菱星光后,張抗抗很好奇A級家轎如何做到B級車的空間水準。上汽通用五菱技術中心副總經理李天輝表示,五菱星光大空間的秘密在于,它是基于天輿架構D平臺所打造的一款產品。

座艙的超A體驗不止在空間,更在于智能化。上汽通用五菱認為,語音AI的進化方向,應該是讓語言不再成為交流的障礙。作為行業內少有的結合方言語境交互的智能助手,五菱星光2025款搭載DeepSeek技術賦能的“靈語AI座艙”,不僅具備普通話的語義理解能力,還特別優化了粵語、川渝話等8種方言的識別,識別率95%以上,更加高效實用。央視主持人靳強現場體驗喚醒”小菱“推薦螺螄粉店,不僅做到即時響應更提供評分與營業時間。張抗抗連連稱贊,“能夠把指令型的命令和發散型的問答結合在一起,靈語AI做得非常好。”

靈眸智能輔助駕駛,“去哪都好開,到哪都好停”
智能座艙匹配智能輔助駕駛,如今已成為行業的主流選擇。上汽通用五菱的產品從2022年開始量產搭載靈眸智能輔助駕駛,是第一批普及智能輔助駕駛的車企,也是行業首次將高快領航輔助功能下放至10萬元級別的車企,實現了多項行業突破,一舉斬獲中國汽研、中汽中心等權威認證,先后獲得代客泊車、AI智能座艙、主動安全等六大認證。
從堵車多到停車難,上汽通用五菱精準抓住了中國用戶在用車場景中的深層痛點。“靈眸智能輔助駕駛”正是在此背景下,進一步提升了用車的安全與便利。實現了輕松駕駛、便捷泊車。

以五菱星光2025款為例,該車型搭載了靈眸智能輔助駕駛標準版,不僅能實現0-130km全速域智能行車輔助功能,隨時隨地撥桿變道、高速領航輔助,不依賴高精地圖支持智能進出匝道,還支持智能泊車輔助、跨層記憶泊車等功能,讓用戶在日常駕駛中感受到真正的智能化便利。
日常使用中,無論是無線車位、斷頭路,還是復雜地下車庫,靈眸智能輔助駕駛的泊車功能都能輕松勝任。正如李天輝所說:“解決掉用戶一個個生活中的小煩惱,這就是把科技的意義發揮到最大。”
神煉電池以極限驗證鑄就“五零安全”,重新定義動力電池安全標桿
電池作為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其性能和安全性直接決定了消費者的使用體驗與信任。在新國標要求提升的背景下,上汽通用五菱神煉電池3.0用量產最高等級的制造品質,為用戶制造萬車如一、萬里如一的電池。

上汽通用五菱智能平臺首席技術官邵杰表示,從兩年前神煉電池發布開始,上汽通用五菱就把“安全”作為神煉電池最重要的基因,為用戶筑牢安全防線。通過極限設計、極限制造、極限驗證,神煉電池3.0不僅實現了“0自燃、0擴散、0侵入、0進水、0泄漏”的“五零安全”,更做到了槍擊不起火,不爆炸。一系列魔鬼考驗均遠超國標,并得到了中國汽研的權威認證。

面向未來,神煉電池4.0也進化登場,將采用800V平臺、CTB、智能無線BMS和AI能量管理等多項技術,并通過全新智能溫控技術、3D多面立體熱管理和熱電分離技術實現安全再升級,全力助推純電續航超1000公里的全民普及。
全球首創精益智造島式工廠,品質萬車如一
五菱的“以民為本”不僅體現在產品上,也涵蓋了從研發到交付的整個工作流程。走進LIM工廠時,探館嘉賓被一個個“智能島”所吸引。作為全球首創精益智造島式工廠,LIM工廠不僅在設計思想上領先,更獲得了多項殊榮,入選工信部第一批“卓越級智能工廠”名單,獲評“汽車制造超級工廠”。

以“柔性化”和“智能化”為支柱,LIM工廠全面采用數字化、自動化、5G通信、工業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將用戶需求深度嵌入到生產模塊中,實現了規模化生產與高度靈活性的結合。規劃與運營管理部總經理肖瀟表示,“在我們的精益制造島式工廠,我們通過打破了生產工序的一個既有的秩序,通過工序的一個重構來實現整個的工藝的一個極簡,然后把流水線重組為一個個的單元島,再通過一個智能云平臺實現生產指令的快速下發,像這樣的機器人我們有280多臺,我們還通過互聯網來保證智能設備間數據傳輸的一個穩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