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降本增效邏輯看似合理,但實際落地仍面臨挑戰。一方面,智能技術整合需打破原有組織壁壘,協同效率能否達到預期尚需觀察;另一方面,極氪與吉利其他品牌在技術路線、供應鏈體系上的差異化程度,或將影響規模效應的釋放空間。
5月15日,吉利汽車(0175.HK)發布2025年首季財報,以營收、利潤、銷量“三箭齊發”的不俗表現交出了一份超預期的成績單。
數據顯示,吉利汽車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724.95億元,同比增長25%;歸母凈利潤達56.72億元,同比激增264%。與此同時,吉利汽車銷量再攀高峰,一季度累計交付新車70.38萬輛,同比增幅達48%,順利完成全年271萬輛銷量目標的26%。資本市場也對其增長潛力表示認可,吉利汽車股價當日上漲2.30%。
圖片來源于:吉利汽車公告
銀河品牌領漲,研發投入持續高位
吉利汽車2025年一季度業績超出市場預期,銀河品牌功不可沒。數據顯示,銀河品牌一季度銷量達25.97萬輛,同比激增214%,貢獻了集團整體銷量的37%,不僅直接拉升了銷量基數,更通過規模化效應顯著攤薄了新能源車型的研發、制造及供應鏈成本。
相比之下,中國星、極氪、領克等品牌銷量增幅較為平穩,同比分別增長10%、25%和19%,折射出吉利“爆款單品”與“穩健增長”并行的策略,但銀河品牌能否持續支撐增長仍需觀察。
成本端的優化也為盈利增色。一季度,吉利銷售費用同比下降12%至36.35億元,銷售費用率降至5.01%,單位銷售費用對營收的貢獻有所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吉利的研發費用始終保持較高水平,一季度為33.28億元,同比增長24.55%。研發費用的持續高位投入似乎也凸顯了吉利的戰略選擇,在行業價格戰中仍保持技術押注,意圖通過AI智能化、新能源架構等前沿領域構筑技術壁壘。
然而,短期內研發費用的快速增長或加劇財務壓力,而技術成果的商業化落地節奏(如超級快充、高能量密度電芯等)能否匹配市場預期,仍是未知數。盡管吉利宣稱已成為全球唯一完成全域AI智能化布局的車企,且GEA架構、雷神超級電混等技術已應用于量產車型,但技術壁壘的實際厚度與競爭門檻仍需通過市場檢驗。
極氪私有化已成定局,協同效應仍待觀察
此外,吉利汽車最新披露的極氪一季度業績顯示,其收入達219.6億元,同比微增1%;毛利升至41.3億元,同比增長12.0%;凈利潤5.1億元,同比激增近兩倍,成功實現扭虧。但細究數據背后,其全年銷量目標達成壓力與長期盈利的可持續性仍存疑。
根據極氪科技集團2025年規劃,其全年銷量目標為79萬輛,其中領克品牌需承擔39萬輛、極氪品牌32萬輛。然而,今年前四個月,領克品牌銷量為10萬輛,完成率25.6%,尚屬穩健;但極氪品牌累計銷量僅5.5萬輛,完成率不足17.2%,且4月單月銷量13727輛,同比下滑15%、環比下滑11%,銷量下滑趨勢已現。若按此節奏推演,極氪品牌全年銷量或難以觸及目標線。
值得關注的是,極氪雖在一季度實現盈利,但其過往財務表現仍顯沉重,2021至2024年累計凈虧損超260億元。
在此背景下,吉利汽車于5月15日業績發布會中正式宣布,計劃對極氪實施私有化并推動其從紐交所退市。官方稱此舉旨在整合集團資源、提升運營效率。私有化后,極氪可擺脫公開市場短期業績考核壓力,但如何平衡集團內部資源傾斜與獨立運營靈活性,仍考驗吉利戰略定力。
圖片來源于:微信
據吉利汽車此前公告,其擬以每股極氪股份2.57美元(ADS每股25.66美元)的價格收購剩余34.3%的極氪股份,總代價約22.37億美元。按此計算,極氪私有化估值約為65億美元。
極氪曾是吉利電動化轉型的標桿項目。IPO前,其先后完成兩輪融資,引入寧德時代、英特爾資本、嗶哩嗶哩、Mobileye及一些地方產業基金,兩輪融資的投后估值分別為 90 億美元、130 億美元。此次吉利以65億美元估值私有化,雖低于上市前估值,但與當前市場定價基本持平,或反映資本市場對極氪盈利能力的謹慎預期。
極氪回歸吉利后,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的團隊并入吉利中央研究院,加強了吉利在智能領域的中臺能力。據極氪科技集團CEO安聰慧透露,通過集團內研發資源整合,預計研發投入可降低10%~20%、BOM(物料清單)成本下降5%~8%、產能利用率提升3%~5%、營銷服務費用壓縮10%~20%。
這一降本增效邏輯看似合理,但實際落地仍面臨挑戰。一方面,智能技術整合需打破原有組織壁壘,協同效率能否達到預期尚需觀察;另一方面,極氪與吉利其他品牌在技術路線、供應鏈體系上的差異化程度,或將影響規模效應的釋放空間。
此外,在業績發布會上,吉利控股集團同步披露了合并后的管理層架構調整:李東輝將出任吉利控股集團副董事長,安聰慧將出任吉利控股集團CEO,桂生悅仍擔任吉利汽車行政總裁(CEO)及執行董事,淦家閱將出任合并后的吉利汽車集團CEO。另外,為培養年輕復合型高級管理人才,戴慶已于2025年3月29日被任命為吉利控股集團輪值總裁,向吉利控股集團CEO匯報工作。
此次人事調整與極氪私有化同步推進,本質是董事長李書福《臺州宣言》中“聚焦汽車主業、回歸一個吉利”戰略的具象化落地。通過股權集中,吉利試圖打通技術研發、供應鏈協同、品牌矩陣的“任督二脈”,在智能電動汽車賽道上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護城河。未來,吉利能否真正實現從產品競爭到體系競爭的跨越,市場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