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術奠基:從冰果室走出的創新之路
1989年,施崇棠與四位工程師在臺北一間冰果室創立華碩,以“小而美”為愿景開啟創業征程。初期聚焦主板研發,憑借Cache 386/33和ISA 486/25兩款產品,迅速成為IBM、ALR等國際品牌的核心供應商,奠定技術口碑。1990年代,華碩以“華碩品質,堅若磐石”為理念,連續多年蟬聯全球主板銷量冠軍,并首創“無鉛制程”等環保技術,引領行業標準。
二、戰略轉型:Eee PC掀起移動革命
2007年,華碩推出顛覆行業的Eee PC,以299美元的價格、7英寸屏幕和超便攜設計,在全球引發搶購狂潮。首批產品30分鐘售罄,全年出貨量突破1000萬臺,推動筆記本電腦進入全民普及時代。這一創舉不僅重塑市場格局,更促使華碩從硬件制造商向消費電子品牌轉型。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華碩果斷分拆代工業務成立和碩,專注品牌運營,為后續高端產品線(如ROG玩家國度)的崛起奠定基礎。

三、技術深耕:AI與硬件的深度融合
2025年5月,華碩發布首款搭載RTX 5070顯卡的ProArt 創16 2025,標志著其在AI創作領域的突破。這款專業筆記本集成AMD銳龍AI 9 HX 370處理器與NVIDIA Blackwell架構,提供高達878 TOPS的總AI算力,支持MidJourney草圖秒級生成、8K視頻實時渲染等復雜任務。其冰川Pro散熱系統與14.9mm超薄機身設計,實現性能與便攜的完美平衡,首發價17999元疊加國補后僅15999元,成為創意工作者的“剛需級裝備”。
與此同時,華碩天選6Pro酷睿版憑借Ultra9處理器與RTX 5070顯卡的組合,在2025年5月上市即售罄,印證了市場對其技術創新的認可。該系列引入“小碩知道”AI助手,支持端云一體大模型運行,斷網狀態下仍可完成文檔總結、圖像生成等任務,重新定義AI PC的生產力邊界。
四、全球化布局:從代工到品牌的逆襲
華碩的國際化戰略貫穿發展始終。1990年代,其主板通過德國嚴苛認證,成為歐洲市場標桿;2000年代,Eee PC借助亞馬遜平臺打開北美市場,實現與戴爾、惠普的同臺競技。如今,華碩在全球設立15個研發中心,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筆記本電腦市場份額穩居前五,OLED顯示器出貨量更以1%之差緊追三星,在專業顯示領域實現彎道超車。
五、未來挑戰:技術迭代與生態構建
面對AI與元宇宙的浪潮,華碩持續加碼研發投入。2024年營收達474.1億元新臺幣,研發占比保持在8%以上,重點布局AI算力、折疊屏技術與物聯網生態。ROG幻X 2025作為全球首款可本地運行70B大模型的筆記本,已展示其在邊緣計算領域的野心。然而,隨著聯想、蘋果等對手的持續施壓,華碩需在保持硬件優勢的同時,強化軟件生態建設,方能在智能化競爭中持續領跑。
從主板代工到全球科技巨頭,華碩用36年書寫了一部“技術驅動品牌”的傳奇。當ProArt 創16 2025的OLED屏幕在創作者手中綻放靈感,當ROG幻X 2025的AI算力重構內容生產范式,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產品的迭代,更是一家企業對創新永無止境的追求。在這個技術重構世界的時代,華碩正以“堅若磐石”的品質與“無畏向前”的勇氣,繼續定義未來科技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