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人形機器人在今年春晚舞臺扭起了秧歌,這個賽道的新聞就沒斷過。4月19日,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賽在北京舉行,熱度十足。但前不久,著名投資人公開潑冷水,發出“正在批量退出人形機器人公司”的唱空之詞。
面對市場冷熱,上海擎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李通顯得格外平靜:“15年前我們開始做機器人時,這個賽道一點都不時髦,無人關注;從萌生想法到第一臺產品量產下線,團隊花了8年時間。”李通認為,機器人跑半馬背后當然有技術突破,但團隊更關心的是,機器人如何在更多的服務場景中創造價值。
就在最近,團隊推出了人形具身服務機器人,能完成點單、配餐、送餐、收餐等一系列任務,“打工天團”再添干將。“外部對機器人行業的關注潮起潮落,而我們專注做好自己的事。這一路,我們很幸運,也很堅持。”
有熱愛才能熬過“三年又三年”
李通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在微軟亞洲工程院工作了幾年,決心創業。“當時學校有個科創基地,我們白天上課,晚上就在實驗室搗鼓機器人,累了就直接打地鋪席地而睡,可以說每天都跟機器人在一塊。當時實驗室里的機器人,很笨重,一臺四五十萬元,我總在想,假如讓機器人走到現實生活,它能不能代替人類做一些事情?”基于學校的實踐經歷和對機器人的熱愛,2010年,李通跟三個合伙人湊了20萬元在上海閘北區一個70多平方米的毛坯房里創立了擎朗智能,公司的核心成員都來自大學里成立的機器人科創小組。
“沖著市場的熱度去創業,遇到困難,很難堅持。2010年那個節點,聰明人都去做移動互聯網。我在微軟時期的mentor(導師)也已經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創業,我們有過很多探討。但我還是聽從了內心的召喚,就想在機器人領域做出點成績。”教育機器人、家用機器人、高仿人形機器人……擎朗都嘗試過,最終選擇了商用服務機器人賽道。
明確方向花了三年,等第一臺樣機做出來又過去了三年,擎朗當時選了2個應用場景——餐廳和商場。“我印象特別深,2016年的六一兒童節,我們把一臺機器人放到了虹口龍之夢,想讓它做一些導覽、帶路服務,結果當天小朋友太多了,一擁而上,都要玩機器人,導致機器人變成了一個大號玩具,我們設想的應用服務功能沒能落地。這也給我們帶來一些思考,實驗室做得再成功、設想再完美的產品,拿到真實場景中,都會發生很多問題。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在試錯的過程中堅定信心,不斷打磨產品。”
擎朗捏緊拳頭,集中發力餐飲場景。2018年,首批配送機器人量產下線,建立了全球第一條餐飲服務機器人量產產線。隨后,擎朗迎來了第一個行業大客戶,距離創業起點已經過了“3個3年”。
立足核心場景打造“打工天團”
2018年底,擎朗開始為海底撈智慧餐廳提供傳送機器人和回收機器人。通過將機械性工作交給機器人,把人力集中投入到更能提升顧客體驗的服務環節,實現了效率與服務質量的平衡。這一合作成為行業標桿,讓更多人認識到服務機器人在實際場景中的應用價值。如今,最新款的配送機器人已在很多餐廳落地,不僅具備窄道通行和大載重能力,還能實現人機交互。這一核心場景也被快速拓展至海外市場,因為類似日本等國的勞動力更貴更緊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