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最新報告顯示,45%城鎮家庭持有兩套及以上住房,這些曾經引以為傲的"不動產",正悄然變成令人焦慮的"不動"資產。
就像智能手機取代功能機的時代轉折,中國房地產市場正在經歷價值重構。那些把家庭財富押注在磚瓦水泥中的投資者突然發現,自己精心打造的"財富堡壘"正在變成吞噬現金流的"貔貅黑洞"。2025年,持有2套房產的人需要做好三個準備,可惜很多人都沒察覺到。

一、水泥盒子里的財富蒸發
在杭州未來科技城,張先生曾懷揣著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于2019年以480萬的不菲價格購入了一套改善型住宅。那時的房地產市場,尚有著蓬勃向上的勁頭,人們都對房產增值抱有頗高的期望。
然而,時光流轉到2025年,現實卻給了張先生沉重一擊,他這套房子的掛牌價已凄慘地跌至320萬。這意味著短短幾年間,資產大幅縮水了160萬,曾經的財富夢想仿佛泡沫般易碎。

令人揪心的是,張先生的遭遇并非個案孤例,放眼全國,房地產市場寒意陣陣。全國住宅均價較峰值已然回落28%,這一冰冷的數據背后,是無數家庭資產的急劇縮水。形象地來說,相當于每個雙房家庭賬面上消失了1.5輛頂配奔馳S級轎車,曾經看似穩固的財富根基,如今被市場的巨手無情撼動。
更嚴峻的是,這種價值蒸發并非一蹴而就,呈現出“溫水煮青蛙“式的持續態勢,就如同放在陽臺的精美冰雕,在陽光的照射下,看似形態完整,實則每時每刻都在悄無聲息地消融,等到察覺時,已然損失慘重。

典型案例更是令人觸目驚心,深圳龍崗某小區的89平米戶型,曾是眾人爭搶的熱門房源。在2021年房價高熱時,成交價高達650萬,可到了2025年,卻只能以420萬的低價成交,跌幅達到了驚人的35%。
房產中介們對此苦不堪言,甚至苦笑道:“現在帶看客戶,都要先準備好速效救心丸。”畢竟面對客戶們驚愕、失望的神情,以及市場的低迷態勢,他們也深感無力,只能在這房地產的寒冬中,艱難地尋找著一絲希望的曙光。

二、想賣房的比想買房的還多
當下,我國房地產市場正面臨著一場史無前例的供需巨變,堪稱“供需關系的世紀倒掛”。全國二手房掛牌量已然突破1200萬套,倘若按照每套房子住3人來估算,其容納量足以覆蓋整個日本的人口。
這直觀地反映出市場上房源的極度充裕,已然遠遠超出了實際需求。以重慶這座充滿活力卻又深陷高庫存困境的城市為例,二手房去化周期竟然已超過48個月,換算一下,這相當于開發商即便耗費漫長的四年時間,都難以將現有的庫存房屋銷售一空。

類比日常場景來看,這就如同周末的菜市場一般,清晨八點,所有攤主都滿懷期待地拉來滿滿一車新鮮蔬菜,本想著能趁著周末的客流高峰大賺一筆。可現實卻不盡人意,市場里的顧客稀稀拉拉,僅有平時的三分之一。
攤主們心急如焚,為了能早點賣完收攤回家,避免蔬菜因長時間積壓而變質受損,無奈之下只得競相降價拋售。如此一來,相互間的價格戰使得利潤空間被極度壓縮,最終所有人都賺不到錢,整個市場一片蕭條。

金融屬性的持續剝離
與此同時,房地產市場還面臨著另一個重大變革,金融屬性的持續剝離。隨著房產稅試點的逐步擴圍,房產的持有成本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以往如同“買瓶礦泉水”般輕松,瞬間變成了好似“每天開空調”那般持續消耗。
就拿上海一套200平米的非首套住房來計算,年度持有成本增加約4.8萬元,平攤到每個月,這相當于每月要強制消費兩部最新款iPhone。如此高額的額外支出,讓眾多房產持有者倍感壓力,也使得房產投資的吸引力大打折扣,進一步改變著房地產市場的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