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電影《泰迪熊》成為現實,一只只會說話、能互動,甚至可以感知主人情緒的毛絨玩具,正在逐漸取代傳統玩具,成為大人和小孩的新寵。
近年來,AI成為各行各業最新的“流量密碼”,品牌們紛紛為自家產品貼上AI標簽,以換取更高的市場競爭力和關注度。
玩具行業也不例外,眾多企業紛紛布局AI陪伴玩具領域,不僅包括傳統的玩具制造商(奧飛娛樂、實豐文化等),還有科技企業(字節跳動、特斯拉、FoloToy等)。它們在產品開發、IP積累、自研大模型等方面各具優勢,并陸續推出了新品。
從日本機器人企業GROOVE X的家庭陪伴機器人LOVOT,到初創企業躍然創新(Haivivi)的AIGC玩具掛件BubblePal,再到卡西歐與Vanguard Industries合作開發的AI寵物Moflin,字節跳動基于豆包大模型打造的AI陪伴玩偶顯眼包、特斯拉的機器人玩具Tesla Bot Action Figure......
這些形態各異的AI陪伴玩具一經推出,就取得了令人驚訝的成績。官方售價449元的BubblePal,開售首月GMV突破400萬;特斯拉的Tesla Bot Action Figure官方售價40美元,在官方商店上線不到24小時就被搶購一空,二手市場價格甚至飆升至1300美元。
這樣的爆款效應讓大眾逐漸意識到,相比起手機、電腦、耳機、手表等傳統硬件,看似不起眼的玩具或許才是AI to C賽道中最具潛力的方向。
參考共研產業研究院發布的數據,全球AI玩具市場預計將從2022年的約87億美元增長到2030年的351.1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16%。
市場廣闊,入局的競爭者也在不斷增加。盡管市場普遍持樂觀態度,但在AI賽道折戟的前輩實在太多,讓人很難不產生懷疑:AI陪伴玩具真的能成功嗎?
AI陪伴玩具有哪些?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產品入手。為此,「定焦One」梳理了目前入局AI玩具的公司以及它們產品的主要信息:
注:僅統計主要公司情況
目前市面上AI陪伴玩具種類較多,叫法不一。從產品形態來看,主流AI陪伴玩具主要包括“玩偶/毛絨玩具”、“智能硬件”、“機器人”三個方向,分別長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