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房地產在國人眼中不僅僅是遮風擋雨的住所,更成為財富增值的 “黃金池”。在過去幾十年,尤其是 21 世紀初到前些年,大量資本如洶涌潮水般涌入房地產領域。從一線城市到二三線城市,“炒房熱” 持續升溫,買房不再只是為了居住需求,更像是一場全民參與的投資盛宴。人們懷揣著對房價只漲不跌的堅定信念,紛紛將積蓄投入樓市,甚至不惜背負高額房貸。
這種現象背后,一方面是經濟快速發展帶來民眾財富積累,在投資渠道相對有限的情況下,房地產以其穩定性、高回報率脫穎而出;另一方面,城市化進程加速,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住房剛需旺盛,讓投資者篤定房子永遠不愁買家。例如,一些熱點城市的樓盤,開盤前就有購房者帶著帳篷連夜排隊,只為搶購一套房,搶到即意味著資產大幅增值,這種瘋狂背后是金融屬性被無限放大,房價逐漸偏離居住價值本身,泡沫也在悄然滋生。
金融屬性褪去的必然
政策導向 “撥亂反正”
近年來,國家一系列調控政策如同一劑劑猛藥,直擊房地產市場積弊。“房住不炒” 這一定位從根本上重塑了房地產的發展邏輯,限購政策在各大城市紛紛落地,像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非本市戶籍購房需連續繳納一定年限社保或個稅,從需求端嚴格把關,攔住炒房 “熱錢” 涌入;限貸政策讓二套房、三套房的首付比例大幅提升,貸款難度陡增,資金杠桿被有效控制,遏制了投機者利用金融杠桿撬動巨額房產的行為;限售政策更是給房產交易套上 “緊箍咒”,新購房產若干年內禁止上市交易,使得短期炒房套利無門。
例如,深圳出臺政策后,大量投資客望而卻步,二手房市場熱度驟降,投機氛圍迅速消散,讓房子逐漸回歸居住本質,金融屬性被政策一步步剝離,市場開始向理性軌道回歸。
市場供需的理性回歸
人口結構的深刻變革是房地產市場轉向的內在推力。我國老齡化進程加快,老年人口占比持續上升,出生率卻逐年走低,勞動力人口減少,家庭規模小型化趨勢明顯。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近年來我國出生率已降至歷史低位,這意味著未來購房剛需人群規模在縮減。與之相對,過去幾十年房地產的高速發展,讓房屋存量達到相當規模,城市里高樓林立,大量新建樓盤不斷入市。
以三四線城市為例,在棚改貨幣化安置刺激后,新建住宅大量涌現,可人口流入卻極為有限,住房空置率攀升,供過于求局面愈發突出。在市場規律作用下,當需求端疲軟,供應端過剩,房價失去了持續上漲的支撐動力,金融屬性賴以生存的增值預期破滅,下行調整成為必然趨勢,房地產市場正逐步回歸以居住需求為主導的供需平衡形態。
按市場規律,房價下行的盤活邏輯
激活剛需消費
當房價按照市場規律下行,最直接的受益群體便是剛需購房者。過去,高房價如同一堵高墻,將許多懷揣住房夢想的年輕人、新城市家庭擋在門外。以一線城市為例,平均房價收入比一度高達數十倍,普通工薪階層即便不吃不喝,也要幾十年才能攢夠一套房的首付。
而房價若能回落到合理區間,比如降至收入比 10 倍以內,購房門檻大幅降低,那些為結婚、子女教育等剛性需求而奔波的家庭,就能輕松踏入樓市。原本因房價望而卻步、被迫選擇偏遠郊區小戶型或長時間租房的剛需人群,此時有了更多資金去挑選靠近市中心、配套完善的房子,市場需求得以釋放,交易量回升,房地產市場的底層支撐將更加穩固,從消費端激活市場活力。
淘汰劣質供給
房價下行會加劇行業內部競爭,促使房地產行業洗牌。一些高負債、過度擴張、產品同質化嚴重、靠金融杠桿續命的開發商,在房價下行、資金回籠緩慢的雙重壓力下,將難以為繼,逐漸被市場淘汰。相反,優質房企憑借良好口碑、穩健財務、高品質產品和精細化運營,能在逆境中穩住腳跟。
隨著劣質開發商出局,行業資源向優勢企業集聚,市場集中度提升,整體產品品質、物業服務水平將邁上新臺階,重塑房地產行業健康生態,以供給端革新適配市場需求。
當房地產徹底褪去金融外衣,回歸居住本位,按市場規律穩健發展,一幅全新的生活畫卷將在我們眼前徐徐展開。
彼時,房地產真正成為民生福祉基石,不同收入群體各得其所。年輕人初入職場,能輕松租到設施齊全、交通便利的公寓安心奮斗;新婚夫婦攢夠首付,可購置溫馨兩居室開啟新生活;家庭壯大后,又能在市場上挑選寬敞改善型住房,滿足三代同堂需求。房地產不再是經濟波動 “放大器”,而是以穩定居住供給、優質居住體驗,支撐城市可持續發展,助力社會和諧進步,讓 “居者有其屋,居者優其屋” 夢想照進現實,在市場規律指引下邁向光明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