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之初,有更多的中小銀行上調了存款利率,上漲的空間在5個基點-20個基點(1個基點等于0.01個百分點)不等。
其中,上漲20個基點的銀行較多。例如2025年1月1日起,某農商行的2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由1.75%調整至1.95%。
另一家銀行向客戶推送的特色存款顯示,在2025年1月31日之前,每天上午9點-12點,可以搶購50元起投、期限為360天的存款,利率為2.7%。而之前類似的整存整取存款,利率在2.5%。
與此同時,當下中小銀行大額存單的利率也比較有吸引力,上調最高值也在20個基點。一家民營銀行手機銀行顯示,20萬元起投、3年期大額存單的利率為3%,而在2024年8月底,該行同樣金額、期限的產品,利率為2.80%。
若近期購買20萬元的大額存單,3年到期后,較之前可以多得1200元。
存款利率為何被調升?金融監管資深專家周毅欽認為,部分存款指標完成度仍有缺口的總分行借此沖刺完成指標;歷年的1月-2月是企業、個人現金流最為充沛的時期,調升存款利率以爭奪存量市場打響存款開門紅。
不過,上調存款利率難言是長期措施。2025年中國貨幣政策基調是適度寬松,并適時降準降息。“存貸款利率有望繼續下調,其中‘強化利率政策執行與傳導’意味銀行在負債端繼續壓降成本。”有行業人士稱。
多家上調存款利率
在銀行業第六次主動下調存款利率之后,多家中小銀行在2024年12月展開了反向操作,上調存款利率。
到了2025年1月,有更多銀行加入了上調存款利率的隊伍。例如壽陽匯都村鎮銀行將1年期、2年期、3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分別上調為1.80%、1.85%、2.15%、2.15%。“為進一步完善我行存款利率定價管理,做好存款利率調整工作。”該行稱。
襄陽農商行也稱,將營業網點福滿盈、福滿存系列存款產品1年期、2年期、3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分別上調10個基點、20個基點、5個基點,調整后為1.85%、1.95%、2.20%。
另一家民營銀行的手機銀行顯示,在2025年1月31日之前,每天上午9點-12點,可以搶購50元起投、期限為360天的存款,利率為2.7%。之前,該行將購買這款產品的截至日定在了2024年12月31日,這意味著延期了一個月。
在大額存單方面,威寧富民村鎮銀行稱,2025年1期到3期個人客戶大額存單,產品期限有1年、2年、3年,利率分別為2.1%、2.4%、2.95%,認購起點金額均為20萬元。
錫商銀行手機銀行顯示,推出了起購金額20萬元、3年期大額存單,年利率達到3.00%,不過需要搶額度。而在2024年8月底,該行同樣金額、期限的產品,利率為2.80%。
“具體銀行存款利率定價還與負債能力、區域,以及具體執行價格有關。”有銀行業分析人士稱,中小銀行攬儲能力較大行較弱,尤其是在村鎮銀行事件之后更受沖擊。面對壓力,在多輪存款利率下調后,中小銀行階段性的上調,是為了增加客戶黏性。
雖然多家中小銀行上調存款利率,但國有大行的存款利率仍保持較低的水平:整存整取定期存款掛牌利率普遍是,3個月、6個月、1年期、2年期、3年期、5年期對應著0.8%、1%、1.1%、1.2%、1.5%和1.55%等。同樣,大額存單的利率也很低,不到2%。其中,1年期、2年期限的大額存單均為1.45%,3年期為1.9%。
利率仍存下降空間
當下,一些銀行上調存款利率只是短期動作,還難言是長期的趨勢。“我們只是為了留住客戶,負債端的壓力非常大。”一位中小銀行人士稱。
究其原因,金融機構仍普遍存在“規模情結”。近期,中國工商銀行行長劉珺發文稱,存款利率“降不動”,部分銀行以遠高于市場合理水平的利率投標存款,推升了付息率。
2019年8月至2024年8月,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累計下調了85個基點,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分別累計下降90個基點和100個基點,而銀行貸款平均利率下降190個基點,遠高于LPR降幅。但是同一時期,商業銀行定期存款平均利率的下降遠小于政策利率和貸款利率下行幅度。
從凈息差水平來看,2024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凈息差為1.53%,環比下降0.01個百分點。“展望2025年,由于存量房貸利率等重新定價等因素,銀行業仍面臨凈息差收窄的壓力。”有銀行業分析人士稱。
政策性正在持續發力。利率自律機制在2024年4月發布了禁止手工補息高息攬儲的倡議,引導成員單位治理資金空轉套利,擠出金融數據“水分”。有數據顯示,整改后,商業銀行每年可節省利息支出超800億元。
2024年7月,存款利率聯動調整機制和招投標利率報備機制建立、完善,并鼓勵和引導轄內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在主要銀行調降存款利率后,及時跟進下調,目的是,從源頭上管住銀行對大企業、大機構存款的非理性定價,從機制上解決存款利率容易“冒頭”的問題。
在頂層設計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2025年要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這不僅意味著增加貨幣供應量,更為關鍵的是打通‘寬貨幣’到‘寬信用’的傳導渠道。加強存貸利率聯動,引導合理調整存款利率。加強招投標利率自律管理,落實利率調整兜底條款自律倡議,持續規范利率定價行為等。”劉珺稱。
另有行業人士稱,2025年利率市場將從比資產演化為比負債。“商業銀行降成本或將是貨幣政策的重要發力點,存款和同業存單等負債端成本仍有繼續下移的空間,收益率或將順著曲線由短及長系統調降。”東吳證券分析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