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風云變幻的當下,華爾街的一舉一動都如同海上的燈塔,吸引著無數目光,而摩根士丹利作為其中的知名投行,更是備受矚目。最近,它重磅發布了對中國經濟 2025 年的展望預測,這份報告宛如一把精細的手術刀,剖析涉及 GDP 增長、房地產、匯率、出口等諸多關鍵層面,為我們勾勒出一幅未來中國經濟走向的藍圖,極具參考價值。
GDP 增速放緩隱憂與制約因素
摩根士丹利給出的核心觀點中,率先映入眼簾的便是 GDP 增速這塊 “晴雨表”。其預測,若外部遭遇加征關稅的 “冷風” 侵襲,內部又缺乏消費這一強勁 “引擎” 的有力支撐,那么打破通縮將會陷入一場持久戰。具體到數字上,2025 年 GDP 增速預計放緩至 4%,名義 GDP 增速更是降至 3%。回首 2024 年前三季度,那時的實際 GDP 增速尚有 4.8%,名義 GDP 增速也在 4% 左右徘徊,如此一對比,大摩此番預測意味著 2025 年 GDP 增速大概會有 1 個百分點左右的下滑,這般略顯悲觀的論調,在一眾投行預測中格外扎眼。
究竟是何緣由讓大摩這般篤定呢?深入探究,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織的 “枷鎖”。雖說政策風向已然轉變,可通縮壓力卻如影隨形,恰似一片揮之不去的陰霾;美國潛在的關稅風險,宛如懸在頭頂的 “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可能落下;房地產庫存問題,那些林立的高樓,不知何時才能迎來它們的主人,成為沉甸甸的負擔;產能過剩,工廠里堆積的產品,仿佛無聲地訴說著市場的飽和。這些棘手難題相互纏繞,如同荊棘一般制約著經濟增長的步伐。
關稅風云:挑戰與應對
視線轉向國際貿易的舞臺,美國這個 “老對手” 的舉動依舊牽動人心。大摩大膽預判,未來兩年美國或將分階段對華揮舞關稅大棒,上演一場 “關稅升級” 的戲碼。預計 2025 年加征 15%,到年底有效關稅將一路攀升至 26%;2026 年再加征 10%,屆時有效關稅更是會高聳至 36%。
然而,這一次劇情似乎有了新的轉折。大摩冷靜分析后認為,盡管美國此番加征關稅幅度相較于特朗普上一任期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對中國的沖擊卻出人意料地減弱了。這背后,是中國數年來未雨綢繆、砥礪奮進的成果。過去幾年間,中國供應鏈如同經歷了一場 “浴火重生”,重塑后的它更加堅韌、靈活,面對貿易摩擦已然有了充足準備,不再是曾經那個輕易會被沖擊得搖搖晃晃的 “經濟體”。
從出口數據的變遷便能清晰洞察這一變化。遙想 2018 年,美國在中國出口份額中曾占據高峰,達到 21.8%,那時美國市場對于中國商品而言,仿若一片廣袤無垠的肥沃土壤。可時光流轉,到了 2024 年,這一數字已悄然滑落至 13.5%,足足下降了 8.3 個百分點。但令人驚喜的是,中國在全球的出口份額卻展現出非凡的穩定性,僅從 15.7% 微降至 13.5%,下降幅度不過 2.2 個百分點。
這般 “穩如泰山” 的底氣從何而來?一方面,中國如同一位勇敢的開拓者,積極開辟新的出口市場,東盟、俄羅斯、墨西哥、沙特等地區,如今都已成為中國商品暢銷的新熱土。在東盟的集市上,琳瑯滿目的中國日用品備受青睞;俄羅斯的街頭,中國汽車不時穿梭而過;墨西哥的工廠里,不少設備也來自中國。另一方面,中國在一些新興產品領域深耕細作,培育出了令人矚目的競爭力,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等 “明星產品”,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再漂洋過海,暢銷全球,成為中國出口的新王牌。
樓市下行壓力:困境與破局
談及樓市,這可是關乎千家萬戶的民生大事,也是經濟棋局中的關鍵一子。大摩直言,2025 年樓市恐怕還將在下行通道中艱難前行,預計新房銷量會下滑 10%。
回首過去,自去年 9 月末掀起的那一波政策浪潮,的確讓一些主要城市的樓市泛起了短暫的 “回暖漣漪”。街頭巷尾,房產中介的門店里,看房的人多了起來,交易合同也頻繁簽訂。但表象之下,樓市的深層問題依舊頑固。高庫存問題,就像城市上空的陰云,那些空置的房屋,仿佛沉默的 “巨人”,等待著被喚醒;房價相對居民收入和租金回報率偏高,普通百姓望著房價牌,心中滿是無奈,購房壓力如山般沉重。正因如此,前期的回暖不過是曇花一現。
大摩還通過對比日本、美國、丹麥、西班牙、比利時等國家往昔房價下跌周期的經驗,給出了自己的見解。目前中國房價的交易量雖已初步調整到位,房地產新開工面積也基本回落到合理區間,像是一艘巨輪初步調整了航向,但房價這艘 “船頭” 卻還未完全擺正,尚未跌到位,所以 2025 年房價大概率仍將延續下跌態勢。
匯率波動趨勢:挑戰與應對
在國際金融的波濤中,匯率的起伏時刻牽動著經濟的神經。大摩預計,到 2025 年年底,美元對人民幣匯率將向著 7.6 的點位邁進,而到 2026 年底,更是可能攀升至 7.75。當下,美元對人民幣匯率穩定在 7.3 左右,這意味著未來一段時間,人民幣貶值壓力如影隨形,將成為一個不得不面對的趨勢。
這一趨勢背后,是全球經濟格局變化、貨幣政策差異等諸多因素交織的結果。中國經濟在前行中,既要應對內部結構調整的挑戰,又要在國際金融浪潮中穩住匯率這艘 “小船”,任務艱巨卻又勢在必行。
政策展望:財政與貨幣協同發力
面對經濟前行路上的重重挑戰,政策的 “指揮棒” 無疑至關重要。大摩預測,還將會有第二輪增量刺激政策 “甘霖” 降臨。廣義財政赤字預計將擴大 14 個百分點,赤字率從今年的 3% 大步邁向明年的 3.7%,超長期特別國債規模也將從 1 萬億人民幣躍升至 2 萬億,為經濟注入強大動力。
不過,資金流向也有其精細布局。其中僅有約三分之一會精準投向消費領域,像是充實社保這一民生 “兜底網”,以及助力房地產去庫存這一關鍵環節;其余部分,則如同堅實的基石,繼續支撐基建和制造業投資,筑牢經濟發展的根基。
貨幣政策也將與財政政策攜手共舞,保持適度寬松的節奏。大摩預計,截止到 2025 年一季度,政策利率將從目前的 1.5% 穩步下調至 1.1%,為市場注入更多流動性,激發經濟活力。
打破通縮 “三板斧”:房地產、福利、生育齊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