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政職業大學2024級新生中,來自浙江金華的陳雪彤以601分的高考成績位居第一。她選擇這所今年剛升格為職業本科高校的殯葬專業就讀——這也是我國殯葬行業首個職業本科專業。
陳雪彤對殯葬行業的了解來自博主的視頻。一名職業為防腐整容師的博主,用幽默、詼諧、契合年輕人喜好的風格,改變了陳雪彤原本對殯葬行業“嚴肅”的印象。
“好就業”也是陳雪彤選擇殯葬專業的主要原因。經過一番網上檢索,她和家人一致認為殯葬專業的就業前景廣,并最終選擇了這所位于北京的新設職業本科高校。
“殯葬屬于民政工作的一部分,是最貼近民眾的工作之一,能夠為他們提供情緒價值是殯葬工作很吸引我的一點,這讓我有強烈的社會貢獻感。”這是陳雪彤入學以來最大的感受。
今年6月,教育部官網公布《關于同意設置民政職業大學的函》,同意在現有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的基礎上設立民政職業大學,并開設了包括現代殯葬管理在內的5個職業本科專業,標志著全國首個殯葬領域的本科專業正式設立。據了解,今年民政職業大學殯葬專業本科總共招生150人,殯葬專業的本科錄取分數線比其他專業高20分到30分。
9月11日,第一批殯葬專業本科學生到校報到。“殯葬專業學什么”“殯葬專業新生表示不會害怕”“全國首個殯葬職業本科專業”話題也相繼沖上熱搜。視頻網站中有關“歡迎來到殯儀學院”的Vlog也成為播放量達400萬的熱門視頻……
為什么殯葬本科專業“火了”?殯葬本科與專科有哪些區別?殯葬行業教學面臨哪些挑戰?帶著這些問題,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走進民政職業大學進行了采訪。
殯葬行業人才缺口巨大
長期以來,缺乏專業人才是殯葬行業普遍面臨的瓶頸問題。
民政部《2023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23年年底,全國共有殯葬服務機構4605個,其中殯儀館1788個,殯葬管理機構782個,民政部門管理的公墓1837個。殯葬服務機構職工9.1萬人,其中殯儀館職工4.8萬人,火化爐7713臺。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從全國職業院校專業設置管理與公共信息服務平臺以“殯葬”為關鍵詞進行查詢發現,截至今年1月,全國1547所高職院校中,培養殯葬行業人才的只有9所。這是一個非常“小眾”的專業,但背后面對的是一個“大民生”行業。
作為民政部的直屬院校,民政職業大學曾在全國展開相關調研,調研中大多數殯葬服務單位都表示“缺乏相關專業人才”。我國每年死亡人口近千萬,治喪親屬上億人,殯葬行業從業人員十分緊缺,且現有從業人員文化水平不夠高,限制了殯葬行業服務質量的提高。
面對巨大的“人才缺口”,是否會有其他行業的人才跨行就業?民政職業大學生命文化學院教學工作負責人張麗麗觀察到,雖然殯葬行業存在行業壁壘,大多數人出于心理障礙等因素很少主動轉行進入殯葬行業,但是隨著殯葬行業專業化程度加強、透明度提升以及其他行業人才的溢出,跨行業報考殯儀館等崗位的本科畢業生逐漸增加。
“跨行業報考相關崗位人數的增加,不代表解決了企業人才短缺的問題,相反,企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更迫切。”張麗麗說。很多殯葬行業企業都和張麗麗表達過,他們傾向于招聘科班出身的畢業生。因為經過在校系統的理論學習、實訓實踐,他們更具專業性,對本職工作的認識更深,也能夠更好地將在校所學專業知識應用到工作中。
民政職業大學生命文化學院陵園服務與管理教研室主任翟媛媛認為,殯葬行業是一個相對“小眾”的專業,相比其他行業,競爭壓力、就業壓力小,同時收入穩定,這也是很多新生報考的原因之一。
在“求賢若渴”的現實情況下,今年的殯葬本科專業一誕生便“供不應求”,報考生中還包括希望進一步提升學歷的專科生。
除了行業發展的需求,社會發展同樣需要殯葬行業的人才。張麗麗2009年便在殯葬專業教學,15年來,她看著這個專業成長、發展,能更深刻地體會到,隨著社會發展、百姓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現代人對于精神生活方面的要求更高了。
“殯葬專業的意義不僅是培養殯葬服務的技能人才,更重要的是傳播生命文化理念,引導全社會樹立科學的生死觀,讓大家重新定義和認識殯葬行業,讓人民群眾真正實現‘逝有所安’。”民政職業大學生命文化學院副院長徐曉玲說。
“殯葬本科的設立便是希望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高層次人才”,張麗麗認為,職業本科教育應服務國家戰略需要,契合重點領域產業行業發展需求,這樣學生才能夠具備相應的就業能力,同時也能促進相關行業的發展。“面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殯葬本科的設立符合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