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能源高端化的迅速沖擊下,傳統豪華品牌的技術優勢、豪華體驗甚至品牌價值仿佛都不再具有稀缺性。
今年以來,寒意幾乎傳遞到了每一個豪華品牌。不過,相比其他苦苦支撐的品牌,保時捷的“雪崩”來得更猛烈一些。
從銷量暴跌、5月“經銷商逼宮”到保時捷中國總裁及首席執行官換任,再到保時捷終端價格跌破40萬元、經銷商門店收縮、裁員、保時捷中國副總裁及首席運營官換任......保時捷一年來可謂風波不斷。
盡管并沒有直接數據能夠說明小米、問界、蔚來、理想等新品牌對保時捷客戶群體產生了影響,但銷量上的此消彼長,再加上其他外部因素的影響,保時捷確實步履維艱。
因此,保時捷近期的一系列舉措,被認為是為了保存體力“過冬”。無論棄車保帥還是斷臂求生,穩住價格、保住品牌力、收縮戰線,等待中國市場回暖,是當下很多豪華品牌不得不做出的選擇。
按照保時捷中國總裁及首席執行官潘勵馳的計劃,2023—2024年的蟄伏比作賽車比賽中的“策略性進站”,2025年是“熱身圈”,為未來蓄能;從2026年開始,將重啟進擊模式,備戰中國賽道的下一程競速。
“我們不會通過犧牲產品價格換取銷量的增長,單純追求量的增長不是保時捷的目標。”從潘勵馳的話中不難看出,保時捷的首要任務仍是堅守住品牌的豪華屬性。
裁員、撤店
12月17日,“保時捷中國裁員”相關話題沖上微博熱搜。據多家媒體報道,豪華汽車品牌保時捷開啟中國區裁員30%,包含正式、外包等崗位,賠償或按N+6的標準執行。
對此,保時捷中國官方予以否認。回應中提到,“面對復雜的市場環境,我們確實在對內部組織架構進行優化重組,以求在行業快速轉型中保持可持續發展。在此背景下,保時捷中國正持續提升各部門及項目的效率、優化成本。根據實際情況,相關措施也涉及直接人力成本及包括行政管理開支、差旅費用及培訓成本等在內的間接人力成本。”
除了組織架構優化之外,保時捷在華的經銷店也即將進行收縮。按照計劃,保時捷2026年底之前將把經銷商規模從150家降低至100家左右。
裁員和縮減門店的背后,是保時捷的銷量嚴重下滑。根據保時捷公布的數據,今年前三季度全球銷量下降7%至226026輛,其中,北美市場下降9%,而中國市場暴跌29%。具體到車型上,Panamera和Taycan的銷量降幅最大,分別為20%和50%。

圖片來源:保時捷
有消息稱,保時捷在北京最大的4S店,巔峰期單月能賣近百輛新車,如今已“腰斬”至月均40至50輛的水平。
銷量下滑,連帶著營收數據也不斷下跌,保時捷2024年前三季度財報顯示,其全球營收為285.6億歐元,同比下降5.2%;營業利潤9.74億歐元,暴跌41%。
盡管保時捷官方一再強調不會為了銷量加入“價格戰”。但在終端市場,價格早已失守。作為豪華汽車的代表,保時捷一度“加價都買不到”,但今年以來已然變成了“降價也不好賣”。
從整體市場來看,國內的百萬級豪車市場,幾乎都呈現出收縮態勢。但保時捷的基數相對較大,因此震蕩更為明顯。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統計的數據顯示,超豪華進口車今年前三季度加速下滑,累計增速滑坡六成。在崔東樹看來,超豪華車總體走弱體現超高端消費群體的購買力暫時放緩,或者是轉到國產高端。
高端的保時捷,最終還是難逃被“平替”的命運。
高層換防
在組織架構、經銷網絡變陣的同時,保時捷高層換防的腳步仍在繼續。
12月4日,保時捷正式宣布李楠出任保時捷中國技術部副總裁一職。同時,新設立的技術部還兼具本地采購與質量保證職能,統籌保時捷在中國的研發工作,向保時捷中國首席執行官潘勵馳直接匯報。在加入保時捷之前,李楠曾在梅賽德斯-奔馳擔任高級職務。
中國汽車消費市場已經與德國及歐洲其他地區截然不同。中國智能電動汽車的發展速度領先于全球,相較于其他地區,中國消費者更加青睞于擁有科技元素加持的產品。
因此,在保時捷看來,想要加速保時捷電動化和智能化的步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設立中國研發中心,并任命土生土長的中國技術人才李楠為中國技術部副總裁。“李楠對市場的洞察和專業能力,能在車輛互聯和智駕等方面加速保時捷的產品升級。”
潘勵馳表示,中國的研發成果將應用在所有的保時捷車型上,新設技術部門將與位于魏斯阿赫的研發總部保持緊密合作。并且,中國本土化研發不是紙上談兵的PPT,而將是務實和非常充分的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