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羽絨服里
充的是什么絨?
前段時間
總臺記者報道稱
很多低價“羽絨服”填充的根本不是羽絨
而是飛絲
即禽類毛片粉碎后的絲狀產物
也常被稱為“粉碎毛”
引起熱議
近日
大河報記者又在調查中發現
部分商家為了降低成本
甚至收購二手羽毛球
將其上的刀翎羽毛拆解后粉碎
制成飛絲代替羽絨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刀翎纖維粉碎后
回彈效果更好
但其上原本厚厚的膠水也會被粉碎
產生的粉塵
會對人的呼吸系統造成傷害
二手羽毛球去哪了?
“大量收購二手羽毛球,按斤回收,5-15元/斤(看質量),或按個回收,斷毛1-2根的0.2元/個,全毛0.4元一個......”
社交平臺上,有不少關于批量求購二手羽毛球的信息。記者隨機聯系了幾名商戶,其表示采購需求為真:“130元600個,正好裝一箱,整理好我找快遞上門取”。

社交平臺上的“二手羽毛球回收”信息
這些求購信息下,有不少羽毛球愛好者、羽館從業者等留言洽談,試圖將手中的二手羽毛球變現。
記者以球館主理人的身份發布了出售二手羽毛球的信息,很快就有商戶主動聯系,并稱“有多少收多少”“量大從優”。被問及回收羽毛球的用途時,大部分商戶表示是用來制作工藝品,或挑選其中完好的羽毛再次制作訓練用球。
部分商戶承認,這些羽毛球并不是全部拿去修復,“(人工)修復成本很高,現在做不到批量修復。”其透露,大部分二手球會被打碎做成“羽絨”,至于具體怎么操作,商戶不愿再與記者多言,只催促趕緊發貨。
粉碎、水洗、烘干
“羽毛”即可變“羽絨”
河南商人劉生(化名)多年經營小型機械生產批發,他表示這種生意并不是新鮮事。早在幾年前,就有外地的客戶向他詢價“高速超微羽毛粉碎機”相關產品,并且付款很爽快。
在安裝現場,劉生見到包括羽毛球上的刀翎毛在內,成包的大毛片等待被打成“飛絲”。
不同于羽絨的“細、軟、小”,這些大毛片無法直接使用羽絨分揀設備,需要先用粉碎機打碎。劉生告訴記者,有些型號的機器一天就可以處理一噸毛片,如果需要再配套上水洗和烘干,“市場上很多高速超微粉碎機都可以做到將羽毛打碎,毛梗也能碎,甚至還可以控制出料顆粒度的大小,機器也很便宜”。
“其實用刀翎打飛絲已經‘很良心’了”,劉生在現場還看到許多顏色各異的雞毛、豬毛等原材料,“這樣還得多一道漂白工序”。
相關業內人士表示,與普通羽毛制成的粉碎毛相比,刀翎羽毛形狀規則、毛桿直、羽毛纖維堅韌且細密,在被粉碎后,這些纖維依然能夠保持相對較好的彈性和韌性。這使得由刀翎制成的粉碎毛在填充產品(如枕頭、坐墊等)中,能夠更好地保持形狀,不易被壓實,提供更持久的蓬松度。
即使這樣,這種刀翎粉碎毛與羽絨的差距依然巨大。不僅在保暖、蓬松、輕便等指標上相差甚遠,在清潔度上也令人擔憂:“刀翎的毛骨很硬,打成粉碎毛后很容易出粉塵,并且毛梗上所含的膠水也無法處理”。相關人士說,這些粉塵可能導致穿戴者過敏,甚至中毒。
為控制成本
想盡辦法
持續攀升的鴨鵝絨價格,是“羽毛球飛絲”泛濫的原因之一。
“去年‘90鴨絨’一噸才三十幾萬,今年直接跳到50多萬,‘90鵝絨’更是從去年的七十幾萬飆升到今年年中高峰的120萬,這幾天又降回70萬左右,一公斤合700元左右”。專注“羽絨服打假”的自媒體博主告訴大河報記者,這一年的羽絨價格像坐了“過山車”,現在依然處于不低的位置。
而據相關知情人介紹,從羽毛球中獲取質量穩定的飛絲相當“劃算”:一公斤羽毛球大概可以拆解出來近一半重量的刀翎羽毛,按照回收價格折算下來這些翎毛不到40元/公斤,生產出的飛絲可以滿足4-5件羽絨服的生產。

此前,總臺記者在暗訪劣質羽絨服生產廠家時得知,同樣外觀的羽絨被,充“90絨”,成本需要800元,充“高絲”,成本只要400元。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采用“絲”來填充到被子里以替代“絨”,如此一來,成品從外觀上幾乎難以辨別差異,手感也極為相近,這便是他們控制成本的核心手段。
為了防止消費者發現“破綻”,工作人員透露,他們售賣的被子僅有一格填充的是羽絨,其余部分皆為“絲”。
此外,羽絨被上附帶的各種吊牌與標簽,諸如“一等品”“90%白鵝絨”“蓬松度 1000+”等宣傳語,也全是子虛烏有。 “這個標隨便說的,我讓他做啥標就做啥標。”

記者又走訪了江蘇南通的家紡市場,發現將“飛絲”添加到羽絨制品里,甚至用“飛絲”代替羽絨已是“公開的秘密”。商家透露,這些不達標的假羽絨被除了被消費者買回家中,也會流向酒店、民宿等場所。
在江西九江紅星羽絨電商創業園里,一家羽絨公司工作人員介紹,他們生產的假羽絨服填充物“飛絲”的種類多,價格相差也大,單價從幾元到幾十元不等。

另外一家公司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可以根據客戶提供的成本來調配各種填充物的比例。不管成本被壓縮到何等低的程度,他們都能夠提供與之匹配的“飛絲”。
而為了躲避監管、逃避責任,流行羽羽絨公司雖然對客戶采買“飛絲”的目的心知肚明,卻要假裝不知道客戶的用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