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匯率制度從固定匯率逐步演進至現在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主要經歷了1994年匯改、2005年“7.21匯改”和2015年“8.11匯改”這三次重要的改革,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程度逐步增強。
1955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發行新人民幣用以代替舊幣,直到1971年11月,在近17年內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基本保持為2.46。
1971年12月美元對黃金貶值,美聯儲拒絕出售黃金。1972年-1980年,我國采取盯住一籃子貨幣的匯率制度調整人民幣匯率,匯率從1972年的1美元兌換人民幣2.25元升值到1980年的1.50元。這一時期由于人民幣匯率高估,影響了出口貿易的發展。
改革開放后,我國逐步放寬對外貿易和資本流動的限制。匯率制度由單一匯率制向雙重匯率制過渡。1981年-1984年實行官方牌價與內部結算價并行的雙重匯率制,1985年-1993年實行官方匯率和外匯調劑市場匯率并存的雙重匯率制。官方匯率從1981年的1美元兌換人民幣1.70元下降到1993年的5.76元。
1994年我國實行了匯率制度改革,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大幅貶值,由5.8元人民幣兌換1美元調整為8.7元人民幣兌換1美元,同時取消了雙重匯率制度,實行了單一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浮動匯率制度。但從1997年至2004年匯率固定在1美元兌換人民幣8.28元。
2005年中國再次進行匯率制度改革,實行了更加靈活的匯率政策。此后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逐步升值,至2014年平均匯率升至1美元兌換人民幣6.14元。
2015年8月我國推行了匯率制度改革,導致人民幣短期內對美元大幅貶值。近幾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根據國際市場上下波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