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考大學可不是單純看“985”“211”的牌子亮不亮,那些“隱形高分院校”也曾憑借專業過硬、就業香餑餑的優勢,硬生生把錄取分數炒得比部分名校還高。回頭一看,滿滿是學生志愿填報“過高估計”的青春血淚史。這些年,平行志愿改革給考生們兜底了,但曾經那些“二本中的清北”仍然是熱議話題,畢竟它們的錄取分數簡直就是個傳說。
先說南京郵電大學,這可是二本界的“王者”。當年它的通信和郵電專業火到什么程度?錄取分數直追清華北大。這不是因為名字起得響,而是靠就業率打出來的名聲,畢竟在“移動聯通電信就是一切”的年代,學郵電就是沖著高薪去的。

再看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分數高的秘密不止是“信息”兩個字值錢,更因為它和北大有點歷史淵源,地處首都又沾點名校光環,誰敢說自己不心動?不過,現在的它低調了不少,畢竟信息產業的“吸星大法”分散了生源。

財經類高校呢?南京審計大學、上海立信金融會計學院和吉林財經大學曾經讓多少考生望分興嘆。別看這些學校名字低調,它們的專業可是不折不扣的“金飯碗”。審計、稅務、金融這些專業,當年都是畢業生從學校直接進銀行、財政局的捷徑。尤其是南京審計大學,分數高到有時候能吊打985,靠的是財經熱潮和稀缺的專業資源。



還有那些與行業密切掛鉤的學校,比如上海電力大學、北京物資學院、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哪個不是靠專業實力加持?電力大學抓住了“鐵飯碗”的賣點,物資學院坐擁物流管理的熱門,杭電更是用電子科技的硬核背景,吸引了大批優質生源。人家靠的不是虛名,而是扎實的就業數據。



說到醫學熱潮,北京協和醫學院必須有名字。這可是中國醫學界的“天花板”,錄取分數高得嚇人,尤其是當“救死扶傷”職業觀成了主流時,協和簡直成了無數學霸的終極目標。

最感慨的或許是那些被并入名校的“傳奇學校”,比如長春郵電學院,曾經在郵電專業上風光無限,錄取分數高得讓人咋舌。后來并入吉林大學,雖然沒了獨立招牌,但通信領域的輝煌還在。
這些學校的輝煌說到底,是專業特色、就業保障和地理位置的加成。可是,當平行志愿普及,報志愿變成了穩中求勝,志愿“沖一沖”的現象少了,類似的高分現象自然不再頻繁。
話又說回來,那些“二本中的名校”雖然現在分數沒那么驚人,但實力還在。讀大學畢竟是為了未來,真正讓學校“發光”的,不只是名字,而是那些能夠“把未來交到自己手中”的專業和資源。
那么最后小編想問:你覺得報志愿時,是選學校更重要,還是選專業更關鍵?說說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