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變革時代下的中外車企合作非但沒有淡化,反而得到進一步加強。11月26日,大眾汽車集團與上汽集團簽署延長合營合同協議,將上汽大眾的合資合營期延長為55年,至2040年。
經此次續約,上汽大眾已成為國內最早且合營期最長的合資車企。
作為改革開放、中外合作的代表,大眾與上汽此次續約極富象征意義。這既是對過去40年合作成果的認可,更表達了對合資企業、中國汽車產業乃至中國經濟未來的信心。
▲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貝瑞德
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貝瑞德表示,此次合資合同續約,再次彰顯了這一合作關系的深遠意義。這將使雙方合作取得經濟和技術層面的“雙豐收”——鑒于中國引領自動駕駛和電動出行領域的創新發展,新的合作協議中,大眾汽車將進一步融入中國產業生態,充分發揮本地創新能力,為大眾汽車集團創造全球范圍的戰略競爭優勢。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上汽集團董事長王曉秋表示,電動化方興未艾,智能化席卷而來,當此變局下,中外雙方更應攜手共進、技術共創,加快凝聚創新力量,引領全球綠色發展。
而在筆者看來,此次大眾與上汽續約,從根本上解答了困擾中國汽車合資的三個靈魂之問。
其一:汽車合資還要不要搞下去?
40年前,中德雙方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簽署合資合營合同,開創了中國汽車工業的新紀元。在中德雙方共同努力下,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實現“從無到有”飛躍式發展,現代化的中國汽車工業體系加速成型。
而后的2002年,股東雙方再次簽署合營合同,合營期延長至2030年,成為當時中國加入WTO后第一個續簽的汽車合資企業。
當時代的脈搏跳入21世紀20年代,市場上對于合資的質疑卻突然多了起來。
過去5年間,合資汽車在中國經歷了從巔峰到低谷的劇烈波動。2019年,跨國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達到70.8%,但僅僅5年后,2024年10月,跨國品牌市場份額萎縮至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