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清楚地記得第一次看到桑塔納時驚艷的感覺,當時馬路上零星開過的大部分是上海、紅旗、212那種方方正正的汽車。雖然我當時還不知道更好的轎車應該是什么樣,但桑塔納卻用一種一眼就能看出來的超前的感覺,給出了答案。
從0到1
1984年10月10日,上海拖拉機汽車工業公司、中國汽車工業總公司和大眾汽車正式簽訂《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合營合同》,上汽大眾宣告成立。
這是國內第一批成立的合資汽車企業,中國汽車合資合作的序幕由此拉開。他們生產的第一個產品就是桑塔納轎車。
上海汽車廠正門
當時國內的汽車生產還處于起步階段,全年產量只有31.5萬輛,而日本已經達到了1104萬輛,差距巨大。中國需要尋找一條迅速接近世界轎車工業先進水平的道路,合資合作無疑是一種較好的選擇。在眾多的國際汽車巨頭中,上海選定了愿意提供最新技術又能投入資金的德國大眾汽車公司。
雖然雙方愿意合作,上汽大眾合作的推進卻非常艱難,最大的困難不是雙方的條件和價錢談不攏,而是法律的問題——中國當時還沒有關于合資的法規,甚至沒有專利法和專利局,相關的專利也得不到保護,談判陷入無法可依的困境。
所以上汽大眾的成立,間接催生了《專利法》、《合資法》等一批法規的出臺。合資比例各占50%的模式,也成了之后中外合資的范本。為中國汽車,乃至其他行業的合資合營提供了寶貴的實例與經驗。
1983年4月11日第一輛桑塔納駛下流水線
不久后,克萊斯勒、福特、奔馳等相繼到上汽大眾取經考察,大眾的成功引起了國際上的反響,并引發了世界汽車涌進中國的熱潮。
上汽大眾成立的40年后,當我們用上帝視角回看的時候,發現上汽大眾從0到1的1984年,是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一年,也是中國汽車市場逐步開放的開始。這個從0到1,是上汽大眾的0到1,又何嘗不是中國汽車工業的0到1呢?
——————————————
從1999年開始,我陸續參觀過很多次上汽大眾的工廠。當看著機器人整齊劃一而精準動作的時候,很難想象當年上汽大眾還有過用榔頭敲轎車的歷史。其實正是在經歷了一次次的脫胎換骨之后,才有了上汽大眾的今天。
從1733到2065000
艱難的開始,往往接下來會面臨更多的困難。上汽大眾成立之后,如何生產成了又一個難題。
據第一批參與桑塔納轎車組裝的工人回憶,桑塔納有5200個零件,但此前上海汽車廠沒有過分類入庫和零件拼裝的經驗,零部件都堆在一起。有時候為了找一個小零件,要花很長時間。后來才知道進口時,其實每一個上面都有編號,如果把零部件精細分類,找起來會好很多。
當時整個上海汽車廠也沒有自動化生產線,為了組裝桑塔納,7位工人師傅在廠房里做了一個10米多的手推導軌進行組裝,這可能就是上汽大眾的第一條“生產線”了。即使這樣,仍然還是用了一個多星期才拼出第一輛。后來CKD小組增加了人手,但是最多的一天也只是組裝了12輛桑塔納。
上汽大眾的第一條“生產線”
還有驗收標準也差異巨大,當時上海SH760方向盤的生產技術指標只有兩個,而桑塔納的方向盤有一百多個指標。
就是在這樣艱難起步的情況下,上汽大眾的產量從1985年的1733輛到1986年的8031輛、1987年的11000輛。這3年全國轎車產量分別為5207輛、12297輛和20865輛。上汽大眾三年占比分別為33.28%、65.31%和52.72%,幾乎占了半壁江山,當時整個國內汽車產業的情況可見一斑。
2018年,上汽大眾的年產量超過了206萬輛,并成為中國首家產量突破2600萬輛的乘用車企業。
中國汽車產量,從1984年的年產31.5萬輛,變成了2023年的3016.1萬輛,增長了96倍。到2023年,已經連續15年保持世界第一。中國汽車工業從那個時候開始,開啟了快速發展的黃金時代。這里面,何嘗沒有上汽大眾當年那10米多長的手推導軌的影子呢?
——————————————
很幸運,我經歷了中國品牌汽車從“有”到“優”這一波瀾壯闊的“畫卷”緩緩展開的過程。最開始試駕比亞迪福萊爾、吉利美日、奇瑞旗云的場景還恍如昨日;如今的蔚來、理想、小米,轉眼已經換了人間。而上汽大眾,正是這幅畫卷中不可或缺的一筆濃墨重彩。
從2.7%到98.9%
上汽大眾的組裝問題解決了之后,又一個問題擺在了大家的面前:國產化率。
這實際上是中德雙方的共同目標。中方引進桑塔納CKD組裝的最終目的,是要實現國產化,形成自己的轎車制造體系。德方認為桑塔納國產化率,會影響到成本控制、利潤率以及生產規模,甚至會決定上汽大眾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