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華為Mate品牌盛典上,鴻蒙智行最新一“界”的尊界S800首次正式亮相并開啟預售。至此,華為鴻蒙智行的大平臺已經落子四“界”。
你以為尊界便是華為“界”系收官?恐怕非也。盡管華為目前并未在四“界”之外公布其他“界”系品牌,但更多“界”或許正在路上。據不久前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最新消息,華為近期又成功注冊了一批極富想象力的商標名稱,包括“仙界”、“天界”、“君界”、“崢界”和“江界”等。事實上,華為至今已經申請了近200個包含“界”字的商標,均歸屬于國際分類第12類,涵蓋電動運載工具、汽車、混合動力汽車、零部件等眾多領域。
稍作想象,隨著問界成功,智界、享界和尊界完成布局,華為在汽車行業的實力和影響力大幅提升,越來越多車企開始跟華為濃情蜜意,未來誕生更多“界”字汽車品牌是大概率事情。這又不禁讓人產生遐想:龍生九子,尚各有不同,華為X界,最終能成功的會有幾個呢?
華為四界,命各不同
從2021年底問界誕生,短短幾年,華為鴻蒙智行就形成四支勁旅,相繼殺進新能源戰場,覆蓋20萬到100萬以上區間。這等牛氣和豪氣,頗有些呼應余承東當年要“一把干掉BBA”的斗志,難怪余總愈發意氣風發。尤其是作為急先鋒打頭陣的問界,憑借2023年9月上市的新M7一把翻身,從此坐穩新勢力銷量第一車型寶座。就在昨天,2024年11月27日,華為鴻蒙智行官宣:問界新M7年度累計交付量突破了18萬輛。
問界另一款明星車型M9,落地價均超50萬元,在大型豪華SUV里更是妥妥的銷量明星,發布11個月累計大定就突破了18萬輛。憑借M7和M9的開掛,問界可謂扛起了“遙遙領先”的旗桿。問界取得這樣的成功,尤其還是在新能源中高端市場異軍突起,肯定令不少友商眼饞,估計連新能源大佬比亞迪都羨慕不已。最賺的要屬賽力斯,抱緊華為這根大腿簡直是賭對了寶。
幾年前,賽力斯還不叫賽力斯,還在破產邊緣徘徊。正是其全盤押注華為,死心塌地向華為讓渡“靈魂”,甘當華為背后的人,甘愿賺點辛苦錢,反而成就了今天的揚名立萬。問界銷量火爆后,賽力斯也成為繼比亞迪和理想之后,國內第三家實現盈利的新能源車企,目前市值1800多億。問界之后,智界是華為鴻蒙智行推出的第二“界”。
不同于問界,智界的“雙親”華為和奇瑞,不存在華為和賽力斯那般懸殊的地位強弱。而讓渡“靈魂”這種事,在前幾年的汽車行業還真不具備像今天這樣的環境和思維條件。
所以據說一開始,奇瑞與華為合作的意向還只是圍繞云計算、大數據、智能汽車解決方案這些內容。那會兒,奇瑞的新能源“起了個大早”,還沒“趕上大集”。奇瑞似乎也不著急去爭搶新能源汽車崛起的“頭盤菜”,而是忙著抓住出口大潮和自身的海外市場優勢,先賺到更多的錢是實在事。
正好賺錢的同時,也避開國內第一波新能源汽車廝殺。智界真正浮出水面,已經到了2023年下半年。首款車智界S7因為與星紀元ES前后腳上市,引發網絡紛爭。有傳言稱奇瑞偏袒“親兒子” 星紀元ES,從而故意拖延智界S7的上市時間,更有甚者說奇瑞停了智界S7的生產,只為應付華為而做做表面功夫。這些爭議對剛上市的智界S7簡直是致命打擊,盡管余承東全力帶貨,稱智界S7“超越特斯拉Model S太多”,智界S7也并沒有復制問界銷量的成功。之后,余承東又頂著壓力給智界S7進行了“二次上市”,效果還是不理想。這次華為Mate盛典上,與尊界S800首次正是亮相一起,余承東又給智界S7來了“第三次上市”。
余總這次已經不說“遙遙領先”和“遠遠超越”了,是“強得飛起”。不知這回降價又增配后的智界新S7,能否像去年問界新M7一樣逆襲。奇瑞這邊,尹同躍表現出的堅定與華為合作、非常重視智界項目的態度,尤其是態度之謙虛,超出了人們對于一個老汽車人的想象。為了消弭網上的誤會,尹同躍專門為智界S7的第二次上市站臺,特地提到“智界項目是奇瑞第一優先戰略項目”。
今年8月底的成都車展和11月的廣州車展,尹同躍都在展會上公開表示:跟華為走,向華為學習;跟華為比,奇瑞只是“500大”,華為是“50強”;是奇瑞當時拖了后腿(把智界S7賣得不好的責任都攬到自己身上了),團隊當時是不適應的,但R7以后終于全部掰過來了。說到智界的第二款車智界R7,或許是尹同躍的表態起了作用(尹總影響力不可小覷),智界R7的市場表現明顯超越智界S7。前天華為鴻蒙智行官宣:智界R7上市2個月,累計大定突破42000臺。
以華為和奇瑞當前雙方實力和影響力來看,智界未來表現應該不會差,或許還能追上問界。因為奇瑞有對新能源有野心,不想甘居誰后面,比亞迪也不行。壓力就給到了享界和這次亮相的尊界。華為與北汽孵化的享界,在原本率先合作,而且是率先深入合作出極狐阿爾法 S HI版后,兜兜轉轉好幾年,終于以重新更深入合作的方式,在今年8月上市了享界S9。
余承東曾經評價合作伙伴的產品定義和競爭力存在問題,對極狐阿爾法 S HI版的市場表現頗為不滿,但他對北汽的心與其他合作伙伴看不出有異。他曾多次拉上北汽領導亮相,為極狐和享界站臺,對享界S9更是呵護之至,享界S9飛坡事件發生后,不僅是余承東自己犀利回應該事件,華為甚至提告了飛坡事件當事媒體人。
這次的華為Mate盛典,享界S9同樣盛裝亮相。只是享界S9包括享界后續產品,未來命途恐怕要面對比前兩“界”更多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的根源,一方面在于“界”越來越多了,一方面在于市場競爭還沒有到達最激烈,后面只會更激烈。
還有一方面在于北汽自己,具體就不展開了。至于尊界,當下江淮的處境,虧損程度類似當年的賽力斯。確切地說,從2017年到2023年,江淮汽車扣非凈利潤持續虧損,合計虧超110億元,多次靠國家補貼才能實現歸母凈利潤轉正。江淮手上早已沒有拿得出手的車型產品,和大眾的合作早已入人之手。
江淮不僅總銷量一直下滑,新能源表現也不好,今年前9個月才賣出了2.15萬輛新能源乘用車。抱住華為這根大腿,或者說寄希望于華為這個救生圈,希望像他把賽力斯帶上岸一樣,把自己也帶上岸,是江淮無路可退的選擇。所以江淮也全力押注尊界,項目投資已超過58億元。余承東說過“百萬以上豪車市場必定有中國品牌”,“強得飛起”的尊界S800,顯然就是來吃這塊市場蛋糕的。余承東選擇和江淮來做這款對標邁巴赫的百萬豪車,顯然是看中了江淮有代工蔚來的經驗。江淮也確實在此前與大眾、蔚來的合作中,大幅提升了自身對中高端車型的研發制造水平。
但是,對于制造尊界S800這款售價在100萬-150萬之間的“超豪華”新能源車型,江淮是缺乏經驗的。不光缺乏制造經驗,中國汽車品牌也整體缺乏百萬以上豪車的品牌底蘊,這是超豪華品牌普遍需要的軟實力,需要時間來積淀。
而自主品牌做百萬豪車,售價109.8萬元起的比亞迪仰望U8,今年平均月銷量約為680輛。借鑒這個數據,尊界S800的銷量表現再好,也應該會在月銷千輛以內。
不過要是真能達到這種市場表現,尊界就算開門大紅了。但華為和江淮應該也沒打算靠尊界S800拉銷量,這是款“立門面”的產品。門面立住了,尊界后面的路才能拓寬。但尊界后面的車型能不能走下去,能走多遠,壓力不比機會小。
“界”再多,華為不夠用了
華為鴻蒙智行四“界”,目前上市的產品其實并不多,四大品牌7款產品,實在稱不上豐富。但是,從各種蛛絲馬跡來看,各“界”絕不止當前這些產品。問界M7和M9爆單后,賽力斯曾提出“三年百萬輛”宏偉目標。
按照這一目標,問界僅靠當前三款車型是不夠的,亟需豐富產品線,尤其是向體量更大的下沉市場滲透。目前,問界M8的街拍已經流出,這款介于問界M7與M9之間的中大型SUV,或于今年底或明年初上市。
傳說中,問界還將推出10萬-20萬元的A級SUV問界M4,甚至可能還會推出轎車車型。而另外三“界”智界、享界和尊界,也絕不止當前區區幾款產品。從多條信源流出的消息,可以看到,智界、享界和尊界,未來至少還將有6款車型推出。
全盤來看,華為鴻蒙智行現有的這四“界”,未來的產品將囊括純電、增程,涵蓋SUV、轎車和MPV,以及獵裝旅行車、硬派SUV,車型級別覆蓋A級到D級,價格區間從10萬到150萬。
在這些產品中,各“界”必然會出現同級產品、同價位區間重疊的情況。未來,各“界”之間的競爭避免不了。這種情況下,未來鴻蒙智行“界”系品牌再不斷增加和豐富,“界”系品牌之間的競爭和博弈會更趨嚴重。說得直白一些,“界”再多一些,華為都不夠用了。面對華為現在的四“界”,余承東還能親力親為,走馬燈似地為各“界”產品代言,拽這個一把,扶那個一下。
華為的展廳擠一擠,整整齊齊尚能放得下。隨著更多“界”品牌加入,更多產品推出,余總和華為的影響力、流量資源,還能分到各個“界”品牌多少?華為展廳還能不能擠得下?與此同時,隨著越來越“界”的出現,用戶留駐在“界”上的注意力還會有多少?尤其是像小米這樣的,更擅捕獲用戶注意力的對手出現后,華為各“界”還能獲得以往那么多注意力嗎?
華為賦能車企的獨特優勢,會不會被稀釋?被稀釋到什么程度?以上,或許是后續加入的“界”,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集體“補習”,華為穩贏
一直以來,關于華為在汽車行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爭論不曾間斷。華為自己表示要做中國的博世,智能電動汽車的Tier 1。但外界更愿意把華為鴻蒙智行視作華為的另一種“造車”,用戶也大多是奔著華為而來。對于合作的車企而言,鴻蒙智行就像華為開辦的“補習班”。這也是余承東賣力吆喝,全力拉扯當前四“界”的原因,把前期來“補習”的“學生”成功帶出來,口碑和影響力就能打出來,后面就不愁“生源”。
而車企加入華為“補習班”,交上不菲的“學費”,接受華為改造賦能,也是為了提高實力水平,好沖刺接下來的智電淘汰賽。這當然是好的,只是,當將來進入“補習班”的車企越來越多,“界”越來越多,大家的競爭相當于又被拉到了同一個水平線,而且更卷了,各自要想繼續拔高成績,難度勢必更大。當然,“補習”的過程會分化出“補得進去”和“補不進去”的。
即同樣是補習了,而且還是在同一個班上的課,有的孩子學習成績突飛猛進,有的沒有什么進展,這種情況也很常見。車企也是如此,“補得進去”的,能從容應對升級的競爭,做得好還能取得好名次;“補不進去”的,假如本來基礎就薄弱,學習能力和方法再跟不上的話,搞不好還會加速掉隊。
只有華為,不管對汽車行業和市場格局的重塑,產生怎樣的影響,作為辦“補習班”的,只要來“補習”的車企夠多,華為都是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