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動技術哪家強?
時至今日,這個問題的答案似乎卻越來越模糊。即便各家都將自己的技術吹上了珠穆朗瑪峰,但消費者通常是不看廣告看療效,感知最強的,實際上也只有油耗以及行駛品質這兩項。如果以這個關鍵指標為參考標準,榮威新車搭載的全新一代混動技術DMH倒是值得說道說道,因為他們剛剛公布了一份特別的成績。
油耗低的混動轎車和SUV比比皆是,然而油耗低的混動MPV時至今日還并不常見。由于車重等緣故,大部分混動MPV的狀態都可以概括為“有電是龍,沒電是蟲”。可是近期上市的榮威iMAX8 DMH新陸尊卻令人意外,新車型擁有滿電滿油綜合續航里程1536km,CLTC 虧電油耗4.71L/100km,實現了“同級最長續航、最低油耗MPV”的目標,表現異常突出。
用兩個“最”字,并非夸大。因為將所有MPV的數據拉到一個表格中,榮威iMAX8 DMH新陸尊這兩項數據仍是無可爭議的第一。再加上不久前榮威D7 DMH世界冠軍版以2208.719km續航剛剛打破了插電混動車型的綜合續航吉尼斯世界紀錄,這足以證明,DMH的含金量和技術實力的不同凡響。
決勝寶典:十年磨一劍,慢工出細活
行業內早有共識,混動技術好不好,主要取決于三點。
一是混動構型,就是天生的結構夠不夠完美,能不能適應各種用車工況。如果你也看足球,這就相當于球場上的“陣型”。
二是硬件實力,包括發動機、三電系統和控制器的硬核能力。如果也做一個形象的比喻,這就相當于球場上每一個球員的“個人能力”。
三是軟件實力。有一套好的硬件,也需要出色的中樞大腦,來控制一輛車什么時候該用油,什么時候該用電,可以在什么樣的情況下節省能耗,并且提升動力輸出的平順性。這就類似球場上的戰術,以及球員之間的配合默契度。
以這個標準審視當前主流的混動系統,就會發現各個企業基本是各有所長。在混動構型相對趨同,P1+P3串并聯成為節能型混動“主流構型”的基礎上,有些企業注重發動機熱效率,有些注重充放電效率以及電池技術,有些額外增加了多擋位變速機構來進一步降低高速工況油耗。
對比榮威搭載的DMH超級混動系統,你會發現他說不出來哪一項是最大的優勢,因為全盤都很突出。
P1+P3雙電機的構型夠成熟。P1 電機同軸結構,相比平行軸的布局減少了一排齒輪,傳動效率更高;P3直噴油冷扁線電機,具備傳遞路線短、散熱快、動力響應快等特點,最高效率97.5%。再加之機械效率98.5%的混動專用變速箱……
都知道綜合機械效率是用乘法來計算的,如果每一部分零部件的傳動效率都比競爭對手高出一點,那么最后的乘積就會具有相當明顯的優勢。
除此之外,充放電循環次數大于5500次的專用高效長續航電池,1.5T混動專用發動機也是兩組性能相當優越的硬件。尤其是發動機,堪稱無可爭議的實力派選手。43%熱效率看起來不算高,但是它恰恰證明了一個事實,只追求賬面熱效率高的發動機,未必能省油。
作為“中國心”2023年十佳發動機同宗同源的實力選手,1.5T DMH混動專用發動機發動機通過多項高效快速燃燒技術,能夠讓發動機在85%運行時間內處于最省油的高效域區間。這就好比一位優秀的馬拉松選手,擅長在42公里的賽程中把控節奏,始終跑在自己的“經濟區間”,合理分配體能。這樣的選手,成績總歸會是優異的。
更難得的是,發動機110kW的最大功率,相較很多傳統汽油車的同排量發動機更強勁。這使得在車輛電池電量徹底耗光之后,僅靠發動機依然能獲得充沛的動力,以及行動能量管理策略,即保電策略方案針對性的優化,所以“失速”對于搭載這套DMH系統的車型來說,是不可能出現的情況。
“計算機大師”保駕護航,榮威混動重在“聰明”
混動構型和其他家打平,硬件系統更上一步,那么代表戰術和配合默契度的軟件呢?業內一直有說法,軟件控制一直被認為是最難翻越的大山,因為它不是靠從供應商處“買買買”就能解決的事情。直白點說,這部分花錢也解決不了,而消費者也很難去驗證一套混動技術“軟件”的水平。
但榮威DMH超級混動技術的“軟實力”,也是有據可查的。比如行業獨創的PICU集成控制系統,實現了混動模式管理、發動機控制、混動變速箱控制、空調熱管理和電池熱管理“五合一”。這就相當于,之前這些單元都是各自為戰、互不干擾,而榮威卻為混動車型加入了神經中樞和會思考的大腦,所有數據都能夠共享互通。
利用這種方式,系統運算速度提升了50%,同時“大腦”也能更清晰地判斷,什么時候用油,什么時候用電,什么時候可以用冗余的動力為電池充電……一個大腦統一管理,控制各個單元就像一個人控制自己的四肢一樣簡單,所以系統之間的配合默契度就理所當然“毋庸置疑”了。
就軟件系統的控制策略而言,如果不是AI領域的精英,或許很難搞懂它是如何運作的。不過一系列成就,完全能夠證明榮威DMH超級混動技術在綜合實力上的段位。
相關資料顯示,國內發動機控制技術長期被國際巨頭如博世、大陸、德爾福等公司所壟斷。而上汽榮威,則是有史以來的第一家,更是目前唯一一家實現發動機軟件自主研發并運用的中國企業。
至于整套混動系統,在混動時代并未開啟的2017年,上汽榮威就憑借“低能耗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關鍵技術及其產業化”項目,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在當年,這是獲獎項目中唯一的汽車類項目,同期的一等獎則是“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研發與應用”、“袁隆平雜交水稻創新團隊”等國之重器。
這背后的原因無他,一路見證上汽榮威發展的人們都知道,這是混動荒漠時代,榮威“未事而先謀”的結果。從開創先河的第一代EDU混動技術開始,到第二代全球唯一的10速 EDU智能電驅變速器,再到升級版混動系統EDU G2 Plus,上汽榮威所做的事就是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探索,讓混動技術迭代進化,達到最優解。
盡管當前DMH與很多企業選擇了同樣的構型,但十余年間持續的技術投入與迭代,明顯讓上汽榮威了解了更多,懂得了更多,從而讓自家成果和“拿來主義”的作品,產生了“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好飯不怕晚,盡管2024年已經不是用混動技術開辟新藍海的時機,但初露鋒芒的DMH超級混動技術一經問世應用就捷報頻頻,這顯然意味著,后來者居上故事,馬上就要開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