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你看《繁花》了嗎?劇里有一個片段我很喜歡:李李在夜里坐上寶總的車,普通的汽車后座,卻被王家衛(wèi)營造出非同尋常的曖昧氛圍,借著路燈的光影交錯,配合汽車各個部位的特寫,帶來特殊的視覺享受,仿佛這輛車是有意識地在推動人物之間的情感流動。

王導真的高超,平凡的車,也能拍出不凡的「生命力」。日常生活中,我們沒有王家衛(wèi),但我想一輛真正的好車,應當是自帶生命力的,即便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它也自是主人公生命歷程的加成。

正思索平日遇見的哪些車呈現(xiàn)出了這種富有生命力的美,便發(fā)現(xiàn)奧迪在其獨家冠名的「設計深圳」,舉辦了一場主題為「Dynamism by design 設計綻放未來」的展覽,主題里這個 dynamism,強調(diào)了一種流動感,車不是靜止的藝術(shù)品,美觀固然可喜,生命力才是真正的高級。這不是,異曲同工了嗎?

所以,當我有幸跟著這次活動的主角奧迪 e-tron GT 在城市和自然間馳騁時,在跑車才能卷起的風里,我也感受到了劇里那種生命力的舒展,那股沖動的力量,同時又是豐沛而精致的。這才是全方位高級的設計。

一輛車的生命歷程,從細節(jié)開始
《繁花》劇中有一個細節(jié),寶總起勢的第一步,是爺叔請來高級裁縫,給他定制西裝,每一塊布料,都有講究。普通人看不出寶總的西裝有多貴,卻都能感覺到他「絕非凡人」的冷峻氣場。

設計就是這樣微妙的學問:豪華之豪,是因為高級,高級之高,是因為所有看似毫不費力的設計背后,都有扎實的技術(shù)理論、實踐經(jīng)驗以及日日夜夜的打磨作為支撐。

奧迪 e-tron GT,從外到內(nèi)有諸多考究的細節(jié)。我第一次坐進車里,就被滿目的碳纖維和 Alcantara 材料所震撼——這種「科技新貴」的既視感,賞心悅目又觸感柔和。隨后驚嘆的則是座椅的舒適度,整體設計貼合人體曲線,同時面料的剪裁質(zhì)量上乘,據(jù)說是一種可持續(xù)紡織材料 Kaskade,不同于傳統(tǒng)皮革的豪華,環(huán)保材料的豪華感更為細膩,初看不那么扎眼,但乘坐的愜意和舒適感令人難忘。

當然,奧迪 e-tron GT 最賺足回頭率的部分還是它優(yōu)雅的車身曲線和完美比例,奔跑之時能與風融為一體,純電平臺帶來的車體結(jié)構(gòu)、空間難題似乎都能被輕松解決。這種視覺上的完美往往最考功力,活動上,奧迪 e-tron GT 車主、MR.DANDY 高級定制創(chuàng)始人胡榛就說,西裝看似件件相同,卻是所有品類里最難做的,「每一件西裝都需要從零開始進行全新設計」,更要通過細節(jié)調(diào)整「構(gòu)建完美比例」,而「比例是衡量美的黃金法則」。

衣裝如此,車更如是。奧迪中國 UIUX 設計負責人劉佳介紹,設計師在打磨 e-tron GT 的曲線時,近乎癡迷,光是尾部肌肉線條,就花了整整三個月——先是從風洞獲取靈感,充分利用流線型空氣動力學,獲取跑車的最佳形態(tài),繼而不斷調(diào)整優(yōu)化線條和型面,最終呈現(xiàn)出完美的 e-tron GT。大概只有像奧迪這樣的「老克勒」們,才會舍得做如此大的投入,只為了普通人看來微妙的一點區(qū)別。

老克勒們當然不只講究外表的體面,畢竟腔調(diào)是由內(nèi)而外的。為了跑車的美、速度與安全,奧迪 e-tron GT 設置了極為嚴苛的裝配流程。大概很多朋友都曾聽聞,e-tron GT 是在位于德國的伯靈格霍夫工廠(Böllinger Höfe)與傳奇超跑 R8 共線生產(chǎn)的。為了保證車身精度,奧迪采用了先進的「無相關(guān)性測量工作站」,使整車裝配工差精度達到 +/-0.2mm ——想像一下我們上學時能買到的極細鉛筆芯,也很少能達到 0.2mm。

這一切,共同造就了一亮相就驚艷眾人的 e-tron GT。
真正的美,需要與現(xiàn)實的連接
美是一段優(yōu)雅生命的開端,但只有美,可能還稍顯稚嫩。寶總的西裝最關(guān)鍵的,不只是好看,而是要發(fā)揮虛飾門面、震懾眾人的作用。回到車,一款傳世名車,其絕妙的設計當中,最重要的自然也是功能。

正如 Frank Chou Design Studio 創(chuàng)始人周宸宸在活動上所說,「能被人使用的設計,才是偉大的設計」。而隨著人類社會的進化,新材料、新結(jié)構(gòu)、智能化的出現(xiàn),使得科技與美有了更高級的結(jié)合。

比如前面提及的車身曲線,它的美不僅是為了呈現(xiàn)優(yōu)雅,更是為了降低風阻,讓 e-tron GT 的賽車本質(zhì)有最好的發(fā)揮。劉佳介紹,奧迪是最早嘗試將空氣動力學應用到汽車設計領(lǐng)域的品牌之一,早在 1923 年就進行了相關(guān)實驗,而在 e-tron GT 的設計過程中,奧迪更動用了 31 名工程師,利用 300 公里/小時的風速,耗時 150 小時進行了風洞測試,累計花費 900 萬小時進行計算機流體力學模擬,這些超乎想象的數(shù)字,最終成就了這輛風阻系數(shù)低至 0.24 的 e-tron GT,美、速度、續(xù)航都得到了升華。

奧迪的「瘋狂」之處還在于,它講究的不只是你能看見的美,連底盤,也苛求精美——德國人「軸」起來,確實是「所向無敵」。現(xiàn)在市面上的很多新能源車,都采用了簡單的平板形式動力電池,直接置于底盤之下,而這顯然會影響車的離地間隙、內(nèi)部空間布局以及垂直高度,導致跑車難以繼續(xù)「低趴」,不能「貼地飛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奧迪創(chuàng)新性地為 e-tron GT 在平板基礎上設計了「凹槽」形電池,在后排腳部位置「挖空」形成「凹槽」,這是一項非常考驗制造工藝以及人體工程學的設計,能保證乘客腿部空間不受影響,車身尾部也不需要額外增高,不破壞整體曲線。更重要的是,這個設計保持了整車低重心的特性,極致的跑車操控質(zhì)感得以保留。

所以,高級的美從不是浮于表面的雕琢,更應當是人類對各種技術(shù)的極限探索,以及將技術(shù)完美適配到日常生活中的極致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