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處于珠江岸與花地河之間,在藝術中心周邊,道路寬敞整潔,綠樹紅花相映成趣,江風拂面,河水漾漾,不少市民在此散步、賞景,十分愜意。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簡稱藝術中心)集廣東美術館、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廣東文學館于一體,自從今年開放以來,已經成為廣大市民游客青睞的熱門打卡地。
當前,藝術中心周邊正處于建設階段,建設工程聚集易導致環境衛生問題,加之藝術中心建成使得人流量明顯增大,給市容環境品質管理帶來不小的挑戰。為進一步提升藝術中心周邊地帶市容環境品質,探索打造城市精細化管理示范區域,荔灣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積極協調各部門,通過精細化規范化管理、智慧化建設,持續提升社會公眾滿意度和周邊市容環境品質。
智能井蓋、無人駕駛清潔船“齊上陣”
在白鵝潭周邊道路上,不少井蓋“暗藏玄機”。為有效依托現代科技手段解決井蓋監管難題,荔灣城管積極推進井蓋設施智能化建設,通過在井蓋背面安裝智能傳感器,實時感知井蓋狀態,當井蓋出現傾斜、下沉、異響及異常開井等情況時,能夠主動報警并上傳位置信息,便于工作人員及時發現井蓋問題并就近安排人員處理,提高井蓋問題處置效率。
荔灣城管綜合協調科一級行政執法員孫利昌告訴記者:“只靠人工作業,難以做到所有區域井蓋全時段全覆蓋巡查。采用智能井蓋傳感器以后,對井蓋的狀態實現了24小時實時監測。” 目前已在芳村大道、中山七路等城市主干道,沙面、永慶坊、西關大屋、白鵝潭藝術中心等重點景區試點安裝60余個智能井蓋傳感器,并同步開發井蓋設施信息化管理平臺,將井蓋數據與智能傳感器數據、巡查發現井蓋問題整改情況一體化管理。“根據考察,下一步我們將針對預防暴雨天氣井蓋異常開啟等存在安全隱患的問題,繼續在有安全隱患檢測的點位擴大對井蓋智能傳感器的投入使用。”
不僅是智慧井蓋,在藝術中心旁邊的花地河畔,還能看到兩位特殊的“城市美容師”在岸邊、河面各司其職。它們分別是無人駕駛清掃車GS1和無人駕駛清潔船。
無人駕駛清潔船個頭不大,卻能一次“吃”下100公斤垃圾,每小時能清潔40畝水面——相當于清掃4個足球場,每天可連續工作6小時,并24小時在線響應作業需求,自從“入職”以來,它就以出色的工作能力與“老黃牛”精神備受好評。
據賴廣進介紹,無人駕駛清潔船具有自主巡檢、垃圾自主識別、自主精準避障等功能,無需駕駛員操縱,就能根據設定好的路線,自主完成水面清掃工作。當無人清潔船完成任務或電量不足時,還會自動返航充電,待滿格再出發。垃圾收滿時,它也會自主回到碼頭,由保潔人員將網兜里的垃圾清運走。目前,無人駕駛清潔船保障了花地河一帶約9公里的涌面保潔,節約作業成本的同時也降低了作業人員安全風險,提升了水域保潔的整體工作效率。
“無人駕駛清掃車GS1可以連續不間斷工作6個小時,并具有自主充電、自主加水、高精度定位導航、動態感知與避障技術。顯著提升了城市道路的清潔度和整潔度,也降低了環衛工人的勞動強度和安全風險,通過清掃作業自動化、智慧化賦能,大大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賴廣進說。
精細保潔環境,擦亮別樣城市名片
藝術中心附近的綠化提升廣場面積約15000平方米,是附近市民休閑娛樂、納涼鍛煉的好去處。在綠化提升廣場,隨處可見市民運動健身、跳廣場舞的身影……一派文明、祥和、歡樂的景象。而這些都離不開荔灣城管在城市環境容貌管理上的“精雕細琢”。
荔灣城管環境衛生管理科副科長賴廣進介紹,在藝術中心附近的主次干道上,荔灣城管采用“管家式”服務,從道路清掃、揚塵沖洗、垃圾清運,再到清洗公共設施和人工清洗機械洗刷不到的位置等,全覆蓋無死角開展精細化環衛保潔作業。
“我們每天安排2輛高壓沖洗車、2輛小型掃路車、5輛三輪保潔車和15名工人巡回保潔,通過人機結合模式,對主次干道進行機械化組合深度清洗保潔,并對廣場內外的果皮箱等各類設施的灰塵、污垢等進行精細沖、洗、擦,全力守護藝術中心‘美麗容顏’。”賴廣進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