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集團公司(簡稱海爾集團或海爾)創業四十年來,一方面銳意革新,踏準時代節拍,積極求變、識變、應變,爭做時代潮流的沖浪者;另一方面恒守初心,聚焦實業,堅定不移地走出一條自主創牌、創建世界名牌的全球化道路,持續做強做優做大,從一個資不抵債、瀕臨倒閉的集體所有制小廠發展成為引領全球的物聯網生態型企業。
革新:改革開放成就了海爾
“改革開放成就了海爾,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的海爾”。海爾集團創始人、董事局名譽主席張瑞敏在一次以“創新是改革開放的生命”為題的分享中這樣描述改革開放給海爾帶來的機遇。
自1984年創業以來,海爾每七年迎來一個新的發展戰略階段,每個發展階段的戰略主題都與時代同頻共振。
1. 名牌戰略階段(1984―1991年):創立冰箱行業名牌
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工業技術普遍落后,企業管理水平處于較低層次。當時的海爾也面臨管理混亂、產品質量差等問題。1984年12月26日,張瑞敏出任青島電冰箱總廠(海爾集團前身)廠長,拉開海爾創業創新的序幕。
1985年的一天,廠里收到一封用戶的投訴信,稱海爾冰箱有質量問題。張瑞敏與副廠長楊綿綿到倉庫檢查,發現76臺有瑕疵的冰箱。為了避免以后出現760臺有瑕疵的冰箱,他們當即做出一個決定:全部砸毀!
砸冰箱現場,有工人哭了。當時,冰箱是憑票證購買的珍貴商品,一臺售價1760多元,相當于一名工人兩年的收入。隨著76臺瑕疵冰箱被一錘一錘地砸毀,徹底砸醒了海爾人的質量意識。
1985年年底,海爾實現“四個當年”目標:當年上項目、當年安裝設備、當年試生產、當年扭虧為盈。1988年,海爾獲得中國冰箱行業第一枚質量金牌——“國家優質產品金獎”。
2. 多元化戰略階段(1991―1998年):成長為中國家電第一品牌
1992年,我國加快開放資本市場,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鼓勵企業跨地區兼并重組。
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政策指引下,張瑞敏提出“抓住時代機遇,以制造多元化高質量產品的觀念,為用戶提供所希望的系列白電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的多元化發展戰略。當時我國掀起一波跨所有制的企業兼并和資產重組熱潮,但許多兼并案例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讓兼并企業背上沉重的包袱。
如何使被兼并企業扭虧轉盈?海爾提出激活“休克魚”的思路:被兼并的企業就像一條暫時休克的魚,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只要注入活力,就能恢復生機。
1995年7月,海爾并購虧損嚴重的青島紅星電器,更名為青島海爾洗衣機有限公司,第五個月就扭虧轉盈,兩年后獲評中國洗衣機“十佳品牌”。1997年3月,海爾盤活廣東順德的愛德洗衣機廠,僅投入30多萬元就讓停產一年多的生產線重新運轉。截至1997年,海爾先后兼并重組18家大中型企業,盤活存量資產15億元,總資產從幾千萬元增至39億元;從生產單一產品冰箱,逐步擴展到冰箱、空調、洗衣機、彩電、整體廚房等全品類家用電器,成長為中國第一個特大型家電企業和中國家電第一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