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可以改變很多事物,1991年索尼發布MDR-7506監聽耳機時,或許還想不到這個產品線的后續更新跨度會這么長。雖然后續的時間里,MDR系列的耳機一直在更新,但是針對專業監聽市場的MDR系列產品卻一直都是鳳毛麟角。以至于MDR-7506足足銷售了33年,被譽為最經典的監聽耳機之一。
直到最近兩年,MDR-MV1和MDR-M1才先后面世,其中MDR-MV1在2023年上市,這款采用開放式結構的耳機是索尼第一款專業開放式監聽耳機。緊接著在下半年又推出了MDR-M1,采用與MV1相同的揚聲器單元,但是卻變回了封閉式設計。
圖源:雷科技
作為這篇文章的主角,MDR-M1的價格更加親民,中國官方定價為1699元,比MDR-MV1便宜1000元。若是按現在的匯率計算,與當年的MDR-7506美元售價也更加接近(當然如果按購買力來算的話,售價遠低于當年)。
今天,雷科技和大家聊一聊這副耳機的體驗(自購非送測,純個人主觀聽感評測)。
經典藍標加持,佩戴體驗好到沒朋友
MDR-M1的包裝非常簡單,而且很輕,初入手時我甚至以為發錯貨了,寄了一副入耳式耳機給我。老實說,單看包裝真看不出是一款售價1699元的耳機,耳機和內部空間均采用一種可再生材料包裹和填充,除了說明書、兩條連接線外就沒有別的配件了。
作為包裝盒里最重的物體,MDR-M1的重量也只有214克(官方數據為217克),與一些小尺寸的頭戴式耳機相近,上一次看到類似的重量還是在一款全塑料材質的游戲耳機上,而MDR-M1卻使用了不少的金屬材料,可見索尼為了減重確實花了很多功夫。
圖源:雷科技
雖然很多時候人們并不會過多地關注耳機重量,但是專業監聽耳機卻不同,因為錄音師有時候會連續使用耳機六七個小時,所以每一克的減重,都是對錄音師的尊重。而且耳機不僅僅要輕,還要有足夠的舒適度,并且在滿足前兩個條件的情況下保持耳機的音質表現滿足苛刻的專業需求。
正是因為各種嚴苛的要求,只有少數音頻大廠會涉及專業級監聽耳機市場,而產品的更新周期更是以10年為單位計算,因為想打造一款能夠滿足市場需求且明顯優于前代的產品實在是太難了。
MDR-M1在佩戴上無疑是滿分的,甚至可以說是我目前佩戴過的最舒適的頭戴式耳機,214克的重量配合柔軟的低回彈泡沫頭梁及耳罩,對頭頂和臉部幾乎沒有明顯的壓感,隨時都可以輕松戴個兩三小時而不會感到不適。
圖源:雷科技
作為對比,不管是以前在辦公室常用的漫步者STAX S3還是天龍D7200,我一般戴個一小時就要摘下來休息一會。當然,從聽力健康的角度來說,還是應該保持每小時摘下耳機休息一下的習慣,一天里的耳機使用時間也不宜過長,但是這也并不妨礙我吹爆MDR-M1的佩戴體驗。
MDR-M1的佩戴體驗其實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的,33年前的MDR-7506也同樣以出色的佩戴體驗而著稱,至少在佩戴體驗上索尼的耳機從不讓我失望。
不過,除了佩戴舒適外,MDR-M1的外觀就沒有什么別的亮點了,作為一款面向專業市場的產品,其外觀設計足以稱得上「簡陋」,索尼專業監聽產品線的「Professional」藍色標簽是整個耳機里唯一算得上裝飾的東西(甚至是個貼紙),純黑的配色加上索尼logo和產品型號,就是這副耳機的全部。
圖源:雷科技
這并不是一副打算在外觀上取悅用戶的耳機,索尼顯然更關注它的內在,那么MDR-M1的聲音,又能否讓我滿意呢?
不太「監聽」的監聽耳機
監聽耳機,是指專為錄音師等音樂工作者設計的耳機,追求對音樂原聲的極致還原,可以說是最契合「HiFi」理念的產品之一。為了讓聲音不加修飾的播放出來,監聽耳機很少會進行額外的調音,會盡量讓耳機靠近標準曲線,確保錄音師在聆聽音樂時不會因為耳機的因素導致誤判。
比如MDR-7506的聲音就偏向中性,索尼經典的低頻調音在它身上是看不到的,還有拜亞的DT系列,聲音也是宛如未加修飾的白開水。所以我對MDR-M1的聲音預期,其實就是加強版的MDR-7506,在聲場、解析等方面有著更好的表現,三頻轉換更順滑、低頻和高頻有著更好的下潛和延伸等,加上官方標注的5Hz—80000Hz頻響范圍(一般的耳機多為5—40000Hz),更是讓我對其高頻表現有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