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正在變陣,聚焦、精簡、整合是關鍵詞。
據《財經》獲悉,吉利近期開啟了一攬子內部整合。吉利旗下兩大面向中高端及國際市場的汽車品牌,領克和極氪也開始了新一輪整合。吉利控股試圖以此來解決長期困擾外界的上述兩大戰略品牌,同業競爭和關聯交易的問題。
領克、極氪兩大獨立子品牌的合并收攏,是吉利發布《臺州宣言》戰略聚焦的關鍵一步,此前,吉利為了聚焦資源和優勢產品,已經做出了不少整合合并的措施。
吉利系的新能源皮卡品牌雷達汽車,以及翼真汽車均納入吉利汽車集團,研發團隊整合至吉利中央研究院,以此實現集團內部資源共用,降低成本投入,采用輕資產模式運營。
類似的調整還只是剛剛開始,背后是吉利系正在系統性地梳理內部關系,核心就是一個,整合各品牌的資源,避免重復造輪子,讓各方聚焦于造車,提升整體競爭力。具體來說,一是,賺錢提升銷量、提升單車售價;二是,聚焦于未來的關鍵技術。
這恰恰是2024年9月,李書福在自己的創業起點,浙江臺州發布《臺州宣言》時所說的,“戰略聚焦、戰略整合、戰略協同、戰略穩健、戰略人才。”
在提到戰略整合的時候,李書福說,有些項目要關停并轉。在戰略整合的解讀中,吉利明確要堅定不移地推進內部資源深度整合和高效融合,進一步明晰各品牌定位,理順股權關系,減少利益沖突和重復投資,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回顧吉利上一輪的戰略,主要是通過推動體系內優質資產在資本市場實現自我造血,而非依靠集團支持。這恰恰也是過去十年間,汽車業內企業家的目標和共識。
一位自主品牌汽車頭部公司負責人就曾對《財經》直言,集團體系內的技術公司,只有脫離平臺走出去做外供,能夠獨立做上市,這才是真厲害。
如今,全球融資環境有了新變化,汽車業的競爭仍在白熱化,有些公司即便上市,依然得依靠著母公司的輸血和支持。正像一位吉利系的品牌負責人對《財經》所說的那樣,“上市可不是萬事大吉,車得繼續造,而且成為公眾公司后,變得更透明,關注的人更多,要投入的精力也越大。上市還是不上市,得權衡”。
如今的吉利手握數十個品牌,業務橫跨商用車、乘用車不同的產品類型。吉利不少業務團隊都曾將上市作為核心目標。
如今,這一情況變了。吉利正試圖聚焦造車的核心戰略,重新梳理系統內的資源避免重復和浪費,更重要的是,正在試圖通過其他方式,讓各有前景的業務板塊,除卻獨立上市后,也有能夠實現獲利受益的其他路徑。對于一個體量如此大的公司來說,這絕非易事,但在如今白熱化的競爭格局下,這是一件必須要做的事。
11月14日,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00175.HK)發布了三季報,報告期內,吉利汽車實現營業收入604億元,同比增長20.5%,單季收入創歷史新高;1月-9月,吉利汽車實現營業收入1677億元,同比增長36%。
“相比財報數據,我更關心的是吉利這一輪的大轉型,看起來聲勢很大。”一位長期關注該公司的海外買家對《財經》直言,過去幾年吉利新推的品牌太多了,但讓人印象深刻,讓市場買單的產品卻相對有限。感覺很鋪張,就是少了聚焦。
同一日,收盤后不久,吉利控股集團(下稱“吉利控股”)宣布優化極氪和領克的股權關系,以便減少關聯交易、消除同業競爭。為此,吉利控股將向吉利汽車轉讓其所持有的11.3%極氪智能科技(NYSE:ZK)股份。交易完成后,吉利汽車對極氪持股比例增至約62.8%。
同時,極氪將持有領克51%股份,領克其余49%股份繼續由吉利汽車旗下全資子公司持有。
回溯吉利早期建立子品牌的歷史:吉利控股集團并購沃爾沃汽車后,領克品牌誕生,自那之后吉利控股集團、吉利汽車、沃爾沃汽車便共同持股。
而極氪,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與CEVT聯合開發CMA架構之時,領克原本已規劃了新能源發展方向,但在造車新勢力不斷涌現的情況下,原本計劃于2020年發布的領克ZERO作為首款電動車更名為極氪001。自此,極氪作為獨立的子品牌誕生,新的商業模式下,三年內實現美股上市。
在過去,極氪和領克被視為一對異卵雙胞胎,曾經稱為領克ZERO的極氪001自然采用了領克的家族式設計語言,在后期發展中,極氪的車標和設計理念也與領克有些趨同。2024年領克發布的領克z10甚至被稱為領克版的“極氪001”,極氪在市場上與領克產生內耗。
事實上,兩者在高端市場定位和車型的布局上都有一定的相似性。
領克汽車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林杰曾如此解釋:領克品牌是全球的新能源高端品牌,極氪的定位是豪華科技品牌,所以定位不同。領克更多的是面向個性開放互聯的都市人群,極氪是定位于忠于自我的、追求極致的、信仰美好的城市新中產,整個人群定位也有不同。但在部分消費者眼中,兩者都屬于吉利旗下的高端汽車品牌,目標客戶群體存在一定的交集,尤其是那些對品質、性能和科技感有較高要求的消費者。
在車型類別上,領克和極氪都有涉足轎車和SUV領域。比如領克有領克03這樣的轎車以及領克01、05等SUV車型;極氪有極氪001這樣的獵裝車以及未來可能推出的更多SUV和轎車產品。
今天的汽車消費市場,不是贏在大而全,而是贏在小而專。在商品極度豐富且同質化的當下,過去一款產品打天下的模式將不再適用,專業、細分化的道路才有可能有出路。越專注,才越有贏面。
過去“多生孩子好打架”的思想或許已經不適合當下日趨白熱化的競爭,與其讓孩子獨立,不如借助大體系下的資源優勢讓孩子們都盡量吃飽,減少業務冗余和資源浪費。
類似這樣的做法,正在汽車業內流行。此前,東風乘用車公司,就重塑了體系,獨立設立兩家公司,一個負責采購生產、一個負責銷售市場,另有三個面向不同細分市場三個品牌公司,做具體運營工作。此外,比如比亞迪、上汽旗下的飛凡和智己汽車的研發團隊也傳出整合消息,以提高綜合競爭力為目的,推行以平臺化、個性化為主的整合策略。
對極氪、領克股權結構的優化,其股權關系更加清晰,減少了不必要的關聯交易,也避免兄弟相爭,資源得到了更有效地整合和利用。